k1体育 – 十年品牌 值得信赖 – 卫光生物23亿元扩产拟挤入“千吨级血制品俱乐部”,三大难题待解


界面新闻记者 | 张艺


“千吨级血制品俱乐部”阵营或再添一员。深圳市唯一血液制品企业、最新市值67亿元的卫光生物(002880.SZ)计划大扩产。


卫光生物日前公布的定增计划显示,公司拟定增募资不超过15亿元,其中12亿元投向卫光生物智能产业基地项目,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卫光生物智能产业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23.08亿元,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待项目建成,公司血液制品产能达1,200吨,是现有产能的1.85倍。


资金缺口怎么补、产能如何消化、采浆量能否同步增长是卫光生物扩产将面临的三大问题。


除募资外,项目需自筹11.08亿元,卫光生物自身货币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远高出同行。如此一来,即便以3亿元募资补充流动性,待项目建成,公司资产负债率或仍不降反升。


同时,行业扩产潮已先行启动。当前多家头部血制品企业已在建或建成千吨级生产基地,这些产能投建先于卫光生物。待巨头们的产能先后投产,行业产能会否过剩?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到来,国内血液制品人均使用量的提升,国内医疗条件的提升。我们认为,血液制品行业未来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拓展空间。”卫光生物回应界面新闻记者。对于资金问题,该人士坦称,确实存在一定的缺口,“剩下的资金我们会自筹,资产负债率可能会有一定的提升压力。公司会分期投入以缓解压力。”


规划产能增至千吨级


卫光生物是国内少数产品类别齐全的企业之一,拥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3大类产品,2017年上市。其血液制品业务营收占比约九成,业绩的增长依赖于产能。


定增预案显示,卫光生物拟发行不超过4,536万股(含本数),募集不超过15亿元,募集资金用于智能产业基地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卫光生物2025年定增募投计划


智能产业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23.08亿元,拟以募资投入12亿元,项目建设期4.5年。该项目设计产能为年处理血浆1,200吨。


卫光生物希望通过此血液制品智能工厂生产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人免疫球蛋白等十几类血液制品。


这次定增是卫光生物IPO以来第二次再融资尝试。


首次定增曾搁浅。2022年公司拟募集11.5亿元资金用于建设血液制品工厂建设800吨/年的产能,以及钟山单采血浆站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后募资总额调降至10.87亿元。不过次年11月,因批复到期定增计划自动失效。


两次定增对比,募资金额增加了4.13亿元。变化最大的是血制品生产基地项目,规划产能由800吨上升至1200吨,增加了50%。投入金额由9.10亿元增加至23.08亿元,增幅154%。


为何投资金额增幅远高于产能规划增幅?对此,卫光生物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解释称,资金投入与产能规模没有严格的比例增长关系,要看具体产能规划,与设备配置。“现在公司产品多了,不同产品对生产要求不一样,后续还有新产品的规划,我们也要提前规划相应的产能。”


卫光生物两次定增预案对比       制图:界面新闻记者


“公司急需新建工厂拓展产能。”自身产能见顶,卫光生物认为此次扩产是必需和紧迫的。


从行业需求来看,我国血液制品行业长期处于供需失衡的态势。“国内的血制品行业用量相比国外来说是远远偏低的。”卫光生物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


根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及地方所批签发数据显示,我国人血白蛋白进口比例已由2012年的48%上升至2024年69%。


同时,医保扩容使得血制品需求释放。目前上市销售的血液制品大部分已列入医保覆盖范围。2024年我国血制品市场规模约600亿元,卫光生物公告中预计2030年将达950亿元。


从自身层面来看,卫光生物产能提升空间有限。公司现有血液制品生产线建成于2013年,设计年投浆量约400吨,经多次改造升级目前已提升至650吨。


卫光生物的浆站采浆量从2022年的466.77吨增长至2024年的561.57吨,年复合增长率为9.69%。


从采浆量和产能来看,卫光生物去年的产能利用率约86%,基本匹配。不过,卫光生物证券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解释:“首先,公司本部产能快满产了,改造升级产能的空间极其有限,每年的采浆量在稳定增长。第二,血制品生产基地与其他行业不一样,新基地从建设到完成验证,再到投入使用,需要四五年时间,所以需要提前规划新产能。”


卫光生物近年采浆量情况 制图:界面新闻记者


此外,卫光生物称,公司新品研发持续提速,现有在售产品达到11个品种23个规格,近2年上市两个新品,预计未来5年将继续上市新产品,现厂区已无法满足新产品产业化需求。


卫光生物董秘金建军7月曾透露,公司在研重点项目主要包括人纤溶酶原、新型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人纤维蛋白粘合剂、人凝血因子Ⅸ及人抗凝血酶Ⅲ等。


卫光生物在定增预案中乐观测算,智能产业基地项目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8.39%,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为9.12年(包含建设期4.5年)。


扩产潮下的双重难题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血液制品行业扩产浪潮早已展开,行业集中度在提高,竞争在加剧。卫光生物扩产面临着产能消化、原料获取的双重难题。


血液制品行业是一个强资源性行业,牌照稀缺。目前国内有28家血液制品企业,行业头部企业近年在做两件事,一是并购整合,二是建千吨级生产基地。


血液制品的原材料是健康人的血浆,血浆站是供应原料血浆的唯一渠道,对血制品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但我国对新设浆站设立了严格的准入标准,血液制品企业中过半数企业不具备新开设浆站资质。


新设单采血浆站难度明显增加,兼并收购成为血液制品企业获取浆站资源的一种重要途径。


  • 2021年,派林生物(000403.SZ)收购哈尔滨派斯菲科,浆站数量达到38个;
  • 2024年,天坛生物(600161.SH)收购中源瑞德,新增5家浆站;
  • 2024年,博雅生物(300294.SZ)收购绿十字,新增4家浆站;
  • 2025年,上海莱士(002252.SZ)完成收购南岳生物,浆站达到53个。


在获取浆站资源的同时,头部企业加速建设千吨级生产基地,提升产能规模。


据了解,28家血液制品企业中已有12家建成或正在建设千吨级生产基地。


  • 天坛生物的成都蓉生永安血制项目、上海血制云南项目和兰州血制生产基地项目设计产能均为1,200吨,目前均已投产或竣工;
  • 华兰生物(002007.SZ)在重庆涪陵投资兴建的1,000吨血液制品生产基地已建成,预计今年可投产;
  • 博雅生物在抚州市的1,200-1,500吨智能工厂(一期)建设项目正快速推进,已完成主体结构等。


“公司亟须加快建设千吨级血液制品智能生产基地,扩大血液制品产能、拓展新产品产线,抢占行业市场份额。”卫光生物表示。


产能扩张将直接带来了两大问题。


首先,从下游来看,产能如何消化?


据了解,1,200吨的新基地对当下卫光生物650吨产能是替换关系。卫光生物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公司有一张生产牌照,只能在一个生产基地生产。因此,等新基地投入使用后,旧基地就不能使用了。” 因此待五年后投产,公司总产能为1,200吨。


不过,12家千吨级生产基地项目均先于卫光生物立项,卫光生物新基地投产后,如何在行业供给大扩张的背景之下,与头部企业竞争?


有市场数据显示,我国2024年采浆量约13,400吨。行业仅新增及规划的千吨产能基地已与去年全年的原料量基本相当。


界面新闻还发现,卫光生物去年产能如何消化的问题便已十分突出。公司2024年生产血液制品601.69万瓶,同比增加了24.72%;但销售血液制品507.33万瓶,同比减少了5.42%。去年末,公司的库存量上升至226.51万瓶,同比增长超过70%。


对此,卫光生物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解释,行业整体需求向上,但还是会有一些波动。


卫光生物也提示:“若未来血制品行业市场增速低于预期、市场竞争加剧或者公司市场开拓不力、销售推广不达预期,则公司将面临产能无法及时的消化风险。”


卫光生物血液制品产销情况(万瓶)    制图:界面新闻记者


血制品行业还面临着基因重组技术的冲击,行业企业已研发重组凝血因子和重组白蛋白。


尽管金建军称“这些产品仅能作为血源性血液制品的补充,无法完全替代传统血源性血液制品”,但不可否认这些重组产品在特定领域有一定优势。


其次,从上游来看,原料如何获取?


采浆量直接制约着生产规模,浆源拓展能力是血液制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比起产能来说,卫光生物更需要扩张的是原料来源。


界面新闻记者以过去三年9.69%的采浆量年复合增长率来计算,假设保持这一增速,2030年卫光生物采浆量将达约978吨。


“我们的目标是,存量浆站维持这个增速。” 卫光生物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政策方面,很多地方有规划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当地新建血浆站,公司会关注这些政策,去加大力度来开拓新浆站。


另外,现存9家浆站中,还有较大的提升潜力。据上述人士介绍,浆站采浆量与所覆盖的人口,献浆的频次等有关系。“全行业采浆量最多的浆站接近200吨。公司平果浆站已超过160吨了,行业数一数二。我们明显地看到,目前浆站采浆量还没有达到天花板,还有很多可挖潜的地方。一旦政策有所调整,天花板就更高了。”


“两者结合,我们认为,未来公司达到千吨级的采浆规模还是有比较大的可能性的。” 卫光生物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卫光生物高管在5月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将开拓新浆站,加大力量申请设立新的单采血浆站,提升采浆规模。“同时积极寻求优质浆站的并购机会。”


但新设浆站没那么容易。界面新闻查询发现,卫光生物2017年上市之时已有7个单采血浆站,直至2024年末,公司全资或控股单采血浆站上升至9个。近两年并没有新增。


在去年年报中,卫光生物也提到,随着政策的收紧,国家对新设单采血浆站的管控愈发严格,新设浆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随着公司生产能力的提升,可能会面临原料血浆不足的风险。


11亿资金缺口何解?


另一个现实的问题,便是资金。


若定增顺利完成,卫光生物智能产业基地项目的过半资金难题便已解决,但仍有11.08亿元窟窿。


反观卫光生物财务情况,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账上货币资金为3.05亿元,不足以覆盖投资需求。


同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30.47%。约30%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在其他行业或许并不高,但对血液制品行业来说,已远高于行业平均值。


界面新闻记者查询发现,多家血制品头部企业资产负债率均不超过15%。华兰生物、派林生物、博雅生物同期资产负债率超过10%,但不超过15%。而龙头上海莱士和天坛生物资产负债率更是低于10%,分别为6.25%和8.41%。


卫光生物上市之初的资产负债率与同行水平基本相当,2017年至2021年其资产负债率在8%至13%之间。


主要血液制品企业资产负债率情况(截至2025年3月31日) 制图:界面新闻记者


为优化财务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此次卫光生物的定增计划中,第二项资金募投去向便是3亿元补充流动资金。这些资金包括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日常经营资金需求。


不过,2022年末至2025年3月末,卫光生物的银行借款余额分别为5.29亿元、5.08亿元、6.69亿元及6.58亿元。募投资金尚不足以覆盖半数银行借款。


“剩下的资金我们会自筹。”卫光生物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称,资金有一定的缺口,资产负债率可能会有一定的提升压力,公司会分期投入以缓解压力。


基本面上,卫光生物今年业绩承压,一季度出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小幅下滑。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5亿元,同比微降0.57%;实现归母净利润4,376.82万元,同比下降6.54%。


当12家同行的千吨产能基地已抢先投产,卫光生物这场迟到的扩产计划,能否如愿推进,夺得市场份额,答案需要时间来验证。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Post

九球体育(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 大象起舞!工业富联两大业务齐爆发,但三个风险隐现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 | 张艺 算力硬件龙头工业富联(601138.SH)两大主营业务同步爆发,上半年业绩超出市场预期,大赚约120亿元。 受业绩利好影响,工业富联7月8日股价高开高走,放量涨停,这是这家超5000亿市值巨头近四个交易日斩获的第二个涨停板。 业绩高增长能否延续?工业富联证券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称,具体见公告。工业富联董事长、总经理郑弘孟明确表示,从客户订单能见度及需求来看,“全年订单增长十分强劲”。 财报发布后,多家券商火速评级,并上调业绩预期。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过半机构预计工业富联全年净利润有望突破300亿元。 然而,业绩狂欢背后,三大风险指标仍悬顶。激增的存货、骤降的现金流以及毛利率创新低后会否止跌,这些都需要在工业富联的中报中找到答案。 三大产品带飞业绩 工业富联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19.58亿元至121.58亿元,同比上升36.84%到39.12%。 其中二季度增速远优于一季度。工业富联预计二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为67.27亿元至69.27亿元,同比增长47.72%到52.11%。 界面新闻发现,工业富联的业绩由三大核心产品拉动——AI服务器、云服务商服务器和800G交换机。 工业富联旗下有着三大主营业务,分别为云计算、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营收占比不足0.5%,公司业绩主要看另两大业务,然而,业务结构近两年有所变化。 工业富联2023年各业务营收占比情况 制图:界面新闻记者   工业富联2024年各业务营收占比情况 制图:界面新闻记者 首先,云计算业务上升为第一大业务。 此前,云计算业务占比在四成左右。随着AI需求的爆发,公司云计算业务在2024年大增超60%至3,193.77亿元,业务占比一举超过半壁江山,来到了52.43%。 今年上半年,云计算业务继续高增。“公司云计算业务在二季度实现高速增长,整体板块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50%。”工业富联表示。 […]

球友直播-足球篮球体育直播平台 – “算力新贵”协创数据70亿抢购服务器,财务高压警报拉响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 | 张艺 算力租赁新秀协创数据(300857.SZ)正将自身推向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赌局。 5月28日,协创数据公告,公司拟向多家供应商采购服务器,合同总金额预计不超过40亿元,公司购买服务器主要用于算力租赁服务。 这是继今年3月初30亿元采购后,近三个月来第二次大规模投入。 界面新闻发现,协创数据加速狂奔的算力租赁业务背后,财务高压警报已拉响,同时公司还面临采购风险、业绩兑现两大问题。 首先,近70亿元的重金投入,对协创数据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公司去年营收也才70亿出头。公司财务压力陡增,资产负债率由2024年末的55.66%大幅上升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65.80%,增加超过10个百分点。 最新一批设备的交付就在7月,资金支付周期较短,届时,协创数据资产负债率或继续上升。公司如何在业务扩张的同时保持财务的稳健呢? 其次,在国际贸易纠纷之下,服务器采购渠道是否通畅,也是协创数据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首批30亿元算力服务器是否已完成交付并投入使用?未来算力租赁业务何时能贡献业绩? “算力业务放量会在下半年。”协创数据证券部人士回应界面新闻称,公司目前算力业务供不应求,订单饱满。因此推进第二批采购。 二级市场对算力业务的拓展给出肯定态度。协创数据股价连涨两日,涨幅12.29%,最新股价80.04元/股,最新市值27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正值协创数据高管层的集体减持窗口期,叠加控股股东年内套现6亿元背景,市场隐忧难消。 急速扩张推高财务杠杆 协创数据为消费电子制造业起家,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在算力服务领域的布局及建设投入。 协创数据高管表示,当前中国能够支撑大模型训练的高端智算中心相对较少,高端算力相对不足。协创数据将抓住机遇,打造万卡集群的智算中心。 近三个月,公司两次披露算力资产购买公告,合计金额不超过70亿元。 协创数据对算力业务的期待颇高。公司认为,本次交易完成后,将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要素支撑,对公司开拓市场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

welcome-球速体育 – 国泰航空在深圳启用内地最大规模办公室

文中图片由界面新闻记者拍摄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香港最大航司国泰航空在内地的业务版图持续扩充。 7月8日,国泰集团数码与信息科技深圳办公室揭幕。这是集团在内地规模最大的办公场所,可容纳超过200名员工,将重点承担全球范围内的系统开发、质量保证及技术支持任务,同时聚焦中国市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这是国泰集团位于大湾区的第三个IT办公室。继香港总部的IT办公室后,集团去年11月还在广州开设了第二个IT办公室。国泰数码部总经理邹铭诺接受界面新闻等采访时提及,目前集团IT团队有超过1000名人员,其中大湾区内地城市的IT员工已经达到150人,预计今年年底将增加至200人,较2024年底增长一倍。 国泰深圳IT办公室 拍摄:张熹珑 疫情之后,这家航司加大了对内地一线员工的招聘力度。今年3月的业绩沟通会上,公司方面提及,面向内地招聘的乘务员已超过500位,到年底预计会达到1000位,另外有60多位内地见习飞行员正在接受专业培训,将在年内加入第二副驾驶岗位。 如果说乘务员和飞行员扩招是为了弥补疫情期间的一线流失,那么IT人员的招聘则是出于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在国泰航空2024年公布的千亿港元投资计划中,数码和信息科技是重要的一环。国泰集团行政总裁林绍波在开幕仪式上提及,公司每年在数字化科研、开发、人才方面的投资均超过30亿港元,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等方面。现在,已有接近100个数据模型,涵盖客户服务、航班运行、机场运行、后勤自动化应用等多个业务领域。 国泰的航班数量已在今年年初恢复至疫情前100%的水平,人力瓶颈不再是影响行业复苏的因素。不过,随着香港机场三跑道系统在去年11月启用,机场整体运力将增加50%,也给航司带来了挑战。 邹铭诺告诉界面新闻,由于运输规模大幅提升,运营效率和水平是否跟得上是一个问题。“我们搜集了大量飞行数据和运营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模型模拟三跑系统里所有飞机运作、乘客来港出发和转机的所需时间,从而让团队调整运营安排和资源安排。”此外,集团也从去年7月开始,把AIGC技术加载到聊天机器人上,现在超过八成对话能在聊天机器人里完成回答。 今年4月,国泰集团公布了新的子公司“国泰创科”。国泰数码及信息科技董事方逸翔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提及,成立该公司的一个目的在于推广研发成功的数码产品,其中主力推广的是飞行员使用的“电子飞行文件夹”APP,这样一来也可以增加收益,从而投资新的科技产品。 “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发现要完成所有工作,需要扩大人才的版图,项目开展离不开内地的技术支持,因此开设了广深的IT办公室。例如之前小程序、聊天机器人的开发,在香港定了大方向后,让广州团队配合进行设计和开发。”邹铭诺指出,三个办公室在分工上没有硬性的行政区分,香港更多作为策略制定角色,开发进程中,软件测试、科技调研等工作会跟深圳和广州的团队合作。集团的“数码及资讯科技培训生计划”也已经延伸到内地,在广州、深圳已有培训生进行实习和工作,以进一步挖掘IT人才。 据香港劳工及福利局于去年11月发布的最新一轮人力推算报告,预计到2028年,香港整体人力短缺达18万人。其中,航空业的人力供求差额为1.8万至2.3万。高需求职业除了飞机工程师、飞行员、乘务员、飞机维修技工外,也包括数据分析师、信息科技及数码化人员。 该报告提到,随着业务运作模式的转变及科技应用增加,各行各业对数码化相关的新兴工种,如人工智能专家、数据分析师及信息科技和数码化专家的需求殷切。应用自动化及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效率及生产力的做法日益普及,涵盖航空、酒店、零售及银行等行业。 值得指出的是,国泰深圳IT办公室位于前海。前海是四个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之一,又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在跨境执业、税收优惠、跨境人才准入、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具备政策先行优势。 之所以选址前海,邹铭诺分析指,从政策端看,前海拥有“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的定位;而在产业方面,具备科创资源和人才优势,坐拥不少科技公司的总部。“我们进行数字化转型,除了科研项目,另一个重点是探索AI的应用落地,这也是前海的强项。” 截至2025年4月,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已聚集港资企业8000余家,吸引了东亚银行、大新银行、恒生前海基金、思谋科技等港资企业“落子”,《前海规划》设定的2025年11000家港资企业目标已接近达成。 邹铭诺提及,由于深圳跟香港更近,会承担更多POC(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的功能,聚焦前沿科技。因此深圳办公室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设置了开放的创新空间,展示深圳、广州、香港团队合作验证的成果,在技术成熟时会将产品推出市场。对于之下,广州办公室初期主要运营比较成熟的数码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