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游·国际(中国游)官方网站 – 【专访】影目科技CEO杨龙昇:三年内,AI眼镜将替代50%的手机功能


图片来源:影目科技

界面新闻记者 | 林腾 梁宝欣


“今年订单已经破了10万台了,对比之前翻了大概三到五倍,现在在加速提拉供应链,保证交付”,AI眼镜公司影目科技CEO杨龙昇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影目科技是一家位于成都的AI眼镜公司,2021年创立。 根据IDC最新发布的《IDC Quarterly Augmented and Virtual Reality Headset Tracker, 2025Q1》报告,在2024年全球AR眼镜市场中,影目科技在2024年出货量占比达到47.6%,销售额占比为39.7%,均排在第一。


2025年7月,影目科技还完成超1.5亿元B2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普华资本、梁溪产发集团及神骐资本。


从VR到AR,一位金融毕业生的硬科技探索


杨龙昇2013年毕业于金融专业,是一位90后。但让人意外的是,他上大二之后就自学计算机,大三就开始写代码了。“我根本不喜欢金融”,杨龙昇说。


毕业那年,他做了个让亲友意外的决定:飞赴深圳,亲眼看看柴火创客空间新购入的Oculus原型机。在创客空间,他与副总裁聊了几句后,当场拿到offer,成为了一名产品经理。


他的第一项任务很直接:拆解这台原型机,再搭配国产零部件,卖给国内最早一批VR极客。“那时候国内VR圈加起来也就一两百人,我们都算早期参与者。”他回忆。


这段经历让他摸透了硬件开发的底层逻辑。2015年前后,他与一位清华导师在北京联合创业,为PICO、暴风等头部VR品牌提供交互模组。“华为、百度都找我们做过技术支持,行业那时很热”。然而VR设备好景不长,头部甲方公司陆续退出,行业陷入了萧条。


但在这个时候,AR技术的商用曙光却逐渐显现——2016年前后,光波导技术开始落地,他判断AR眼镜可能是新方向。于是他南下深圳,加入酷派,主导消费级AR眼镜的研发。2021年,杨龙昇带着酷派的团队独立创业,正式成立影目科技。


跟许多智能眼镜公司选择带主机接入的BirdBath路线不同,影目科技在创业之初,坚定选择一体化设计的光波导路线。影目科技介绍,他们是国内最早实现无线一体式AR眼镜量产的厂商。


2024年,影目将总部迁至成都成华区,获地方政府场景支持(如大熊猫基地AR导览),以及供应链协同,年销量突破10万台。同年推出INMO AIR3系列(1080P双目全彩显示,支持空间计算与AI自动化购物)和INMO GO2(专注翻译场景)。


影目凭借一体化轻量化设计和AI能力深度融合,形成技术领先优势”,杨龙昇说,这是近期资方选择持续加注影目的核心原因。


影目AI眼镜。 图片来源:影目科技


AI眼镜正在进入“1-50“阶段


“别看AI眼镜看起来简单,但其实难度是做手机的十倍左右”,杨龙昇说。


AI眼镜算得上“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行业,2012年前后,VR和google glass等眼镜设备就已经出现,但十几年时间过去,AI眼镜依旧没有大规模普及。


“年年都说是AI眼镜的元年”,杨龙昇苦笑着说,智能眼镜的形态还没有真正做到轻量一体化应用场景也没有这么丰富。这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智能眼镜没有走入到大众市场的核心原因。


杨龙昇认为:


  • AI眼镜处于消费电子不可能的铁三角:性能、外观、续航。眼镜比手机小很多,给大家发挥的空间也就很小。要把手机所有的东西塞进一个眼镜里,这本来就很难。所以现在上游供应链都在研究将零部件和核心部件减重,比如会涌现AR专用芯片,让芯片占用面积越来越小,把眼镜做的更轻薄。
  • 在光波导技术上,现在玻璃片之间的贴合良率不高,这就决定了AR眼镜的显示效果不佳。现在影目投入了许多设备,解决核心量产工艺,因为是非标设备,所以价值昂贵,目前已经投了四五千万,下半年还要增加五千万。
  • 交互算法和应用生态。这是除了光学外的另一个难点,主要在解决空间定位的算法问题,包括AI架构和底层更好的协同。比如争取能在半秒内用一句话告诉用户,这件衣服在淘宝上卖多少钱。


经过了十年沉寂,蛰伏之后,2025年,AI眼镜终于有了加速普及趋势。


首先,翻译、提词等细分赛道功能,已经成为了诸多AI眼镜公司的主要卖点,也获得了相应的销量。其次,小米、华为、百度等大公司也正式加入AI眼镜的竞争。根据洛图科技报告,中国今年首季AI眼镜在线销量仅11.6万副,小米单款产品首销便超越产业季销量数倍。


“今年开始,AI眼镜正在进入‘1-50’普及阶段(即从早期尝鲜者向大众市场渗透)”,杨龙昇说。


杨龙昇认为,今年AI眼镜火了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Meta跟Ray-ban做了一款比较日常的智能眼镜,让用户觉得智能眼镜可接受;其次是AI的到来,促进了眼镜在内容上的丰富度,比如可以做实时问答,翻译等。


虽然大厂的进入,预示着一场腥风血雨的竞争。但杨龙昇认为,相比起手机的寡头效应,眼镜会容纳更多的品牌。“眼镜时尚属性和功能属性各占一半,每个人喜欢的眼镜款式都不同, 也会容纳更多的品牌”。


三年内,AI眼镜将替代手机50%的功能


在获得新一轮融资之后,影目科技将围绕技术和供应链等方面进行投入。


在供应链方面,影目介绍,现在订单有些已经堆到10月份,欠了将近2万台订单还没交付,所以要加大产能投入。其次在研发人员上,影目今年相比去年扩充了一半的人员,现在影目公司大概150人,其中研发占了70%。


除此之外,今年下半年,影目将发布一款新品GO3,在光学体验和AI能力都将有更大的提升。


界面新闻了解到,影目今年的收入在2个亿左右,成功实现盈亏平衡。目标是3年内,收入达到10亿目标一个亿左右的利润,并在香港进行IPO。


杨龙昇认为,AI眼镜真正1-100阶段,即所谓的“iPhone时刻”,一定是软件交互的突破,内容生态的迁移,供应链成本的下探。这个阶段会替代50%的手机功能,会在三年内实现。“到时候不仅仅是解决商务需求问题,更多是游戏和娱乐”。


“我们做AI眼镜的目标是更好体验线下生活,把世界变成游乐场”。杨龙昇说,比如以后你戴着眼镜,看到某一个人,他就会显示一个社交标签,如单身状况,职业等等,它可以让人更好回归到线下世界,跟身边的人更好的交互。


2022年5月陌生人社交产品陌陌,其母公司挚文集团作为唯一投资方,向影目科技注资近千万美元。这次融资主要用于影目科技的内容生态建设,尤其是社交娱乐领域的开发。


利用眼镜在线下进行陌生人社交,是陌陌与影目的共同远景目标。“AI眼镜最终能够让你在线下破冰的契机,遇到有趣的人,这可能是激发我长期做这个事背后的信仰”,杨龙昇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Post

蓝鲸体育-蓝鲸NBA直播|中超直播|英超直播_蓝鲸体育官网 – 【专访】西昊董事长罗慧平:年销售额将破20亿,但人体工学椅行业仍未爆发

图片来源:西昊 界面新闻记者 | 梁宝欣 界面新闻编辑 | 林腾 “从2017年之后,我们每年都有30%—50%的增长,预计今年有望突破20亿销售额。我们在国内的人体工学椅市场排第一。”深圳西昊智能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慧平对界面新闻说。 西昊是一家人体工学椅公司,成立于2011年,总部位于深圳宝安,供应链在佛山。西昊给界面新闻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西昊的销售额近16亿元,产品进入到85个国家和地区,年销量突破150万件。 “我们明年应该会有一个现象级的产品出现,预计单款目标销量达到百万级”,罗慧平兴奋地向记者算起了“业绩账”,西昊的目标是未来10年持续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长——按30%的复利计算,3年就能实现规模翻倍,5年则能翻两番。 找不到工作,被逼创业 罗慧平是80后,在刚毕业三年的时间里,就换了多份工作。后来因过去履历不好看,难再找工作,便决定创业。 他笑着说,“找不到工作了,就自己给自己安排了一份工作,去创业。” 选择人体工学椅这一赛道,主要受家庭影响。当时罗慧平与家人一同创业,而其家人此前就从事家具生意,主营产品是椅子,还曾协助一个中国台湾品牌在华南地区搭建连锁专卖店。 开始创业那会儿,罗慧平就发现,用户对人体工学椅这类产品的认可度特别高,需求也旺,价格还卖得很贵——2007到2009年的时候,一张人体工学椅能卖到一万多,一套下来两三万,这样算下来,一家专卖店一个月也能做上百万元的业绩。 “刚好有机会就自己做这个产品,当时做线下成本很高,就想着如何降低成本。借着淘宝兴起,我们把产品放到线上,解决了用户选择少、购买不便的问题。坚持做了两年后,拥抱互联网的变化,从淘宝、天猫开始正规化运营。”罗慧平说。 2011年,罗慧平正式创立西昊的品牌,同时也吃到了最早的一波国内电商红利,2013年销量就破亿了。 不过,到了2014年底,人体工学椅市场趋于同质化,西昊陷入竞争劣势,产品价格从8500元跌至600元,积压了上千万库存,面临资金周转难题。因缺乏成本控制与低成本运营能力,西昊开始转型:收缩业务聚焦核心,投入技术创新,避开同质化。 久坐族的需求觉醒 CBNData数据显示,2024年人体工学椅线上市场同比增速达到43%。这背后是庞大的腰椎病患者。国家卫健委数据,2015年中国腰椎病患者已超2亿,且年增百万级;《2025人体工学座椅消费趋势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腰痛患者将达8.43亿。 罗慧平说:“大家经历了十几年的长期久坐办公之后,这个腰实在受不了。因为痛才觉醒,因为觉醒就愿意在这方面去投资。” 这种需求升级推动产业进化。中国办公椅最初是“打字椅”,上世纪80—90年代常见,仅靠两个海绵垫支撑背部,结构简单到几乎没有“设计”可言,仅满足“能坐”的功能。随着用户需求的升级,单一的支撑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强化腰部支撑、增加颈部托举等细分诉求相继出现,推动着椅子从“基础坐具”进化为“多维度支撑工具”。 2014年,面对同质化困境,西昊因响应用户需求实现突破:当时有用户提出希望人体工学椅腰部支撑可调节,罗慧平带领团队研发出带四向调节腰枕的M18产品,以差异化优势走出低谷。 […]

一竞技官网 – 从一开始·竞无止境 – 中达安三年两次易主,新实控人能否助公司走出连亏泥潭?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张艺 国资接盘才两年半,工程监理企业中达安(300635.SZ)又要易主了,这次引入的是民营资本。 在济南市历城区财政局入主期间,中达安业绩仍不乐观,近一年又一期持续亏损。厦门建熙兴成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厦门建熙”)以3.66亿元的“抄底价”拿下这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能扭转中达安颓势吗? 界面新闻查询发现,厦门建熙背后是北京和达信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信立集团”),这是一家有着投资并购背景的企业,立志要做“中国的丹纳赫”,目前旗下有着新能源、医药等业务,但布局实业时日尚浅。 受易主消息刺激,中达安6月26日复牌首日股价20%涨停,但次日却大跌6.65%。 “控股股东(历控帝森)有自己的考虑,他们没有卖,只是转让了控制权,还是公司第二大股东。”对易主一事,界面新闻记者致电中达安,公司证券部人士回应称,定增事项目前还在筹划阶段,之后相关进展情况会按时披露,具体留意公告。 两次易主成本相差近一倍 中达安此次是通过定增发行股份的方式来更迭控制权的。 公告称,中达安与厦门建熙签署股份认购协议,公司拟以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向厦门建熙发行不超过4,204.02万股股份,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66亿元,增发价格为8.70元/股。 厦门建熙以现金方式参与认购。其此前未持有中达安股份,按本次定增数量上限计算,本次发行后,厦门建熙持有公司股份数量占比达23.08%。 同时,济南历控帝森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全文称“历控帝森”)本持有中达安10.01%的股份,并控制9.12%的表决权,合计控制公司19.13%的表决权。发行后,历控帝森持股比例将降低到7.70%,通过表决权委托的方式控制公司7.02%,合计表决权比例将降至14.72%。 厦门建熙将成为中达安的控股股东,王立将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这是中达安近三年来第二次易主,上次发生在2023年1月,济南市历城区财政局旗下的历控帝森以2.31亿元的价格从原控股股东吴君晔及其一致行动人李涛手中买下1,403.13万股中达安股份,并取得控制权。 股份数量只有本次交易的三分之一,但历控帝森的花费并不少。当时的转让价为每股16.45元/股,较协议签署日收盘价还上浮了20%。 与上次相比,此次厦门建熙拿下控制权的价格十分划算,每股价格较上次转让价几近“腰斩”。 中达安停牌前价格为11.03元/股,定增价8.70元/股相当于时价的78.88%。复牌后,最新股价已达到12.36元/股,这一价格较定增价已有超过40%的上浮。 前次上浮二成,此次打了不止八折,价格如此悬殊,中达安股份是否贱卖? 中达安是广州一家主营业务为工程监理的项目管理服务公司,两次易主之时都处于危难之际。 […]

蓝鲸体育-蓝鲸NBA直播|中超直播|英超直播_蓝鲸体育官网 – 广州AI产业竞逐差异化路线:瞄准垂类应用和落地场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人工智能浪潮正重塑产业版图,一线城市中相对落后的广州要在应用端寻找错位竞争优势。 5月27日,广州首个大模型孵化空间——清智孵化器・琶洲模方正式开业。该孵化器位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由清智孵化器与海珠城发集团共同筹建。 根据规划,该孵化器主要有6大孵化方向:AIGC、工业智能、具身智能、AGI、医疗智能和类脑智能,周期为6个月技术孵化和6个月产品孵化。 清智孵化器是在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支持下成立的创新孵化器,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并设立自有创投基金。百川智能、松延动力、智平方等企业均在其孵化及投资版图中。目前,孵化器已完成孵化超过40家AI企业,超过一半企业完成新一轮融资,累计金额近百亿元。 清智资本及孵化器创始合伙人张煜告诉界面新闻,之所以落地于此,一方面在于琶洲是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具备政策先行优势;另一方面,在一线城市里,广州引进的意愿最强烈,“相较于北上深,广州的AI代表性企业相对要少,技术也滞后一些。但是这边具备场景和产业,能很好地互补。” 该孵化器的特点在于“两地双核”运营,采用北京海淀、广州海珠两地合作模式。张煜提及,北京主要是人才和科研,广州主要是应用和落地,会强化场景落地和产业数据方面的支持,借此将各地占优势的要素结合起来,促进整个生态的建设。 “广州孵化器主要面向产业,北京是科研和人才载体,我们会把过去所投的一些优秀项目双向融合,例如动易科技、极佳科技、光影焕像,跨维智能,智平方等,帮助企业在本土找到场景。”张煜提及。 目前,孵化器首批入孵企业超20家,包括动易科技、极佳科技、迈璟科、恺望数据等,覆盖空间世界模型、人形机器人、模型服务、AI Agent等人工智能前沿领域。 清智孵化器・琶洲模方 拍摄:张熹珑 张煜认为,人工智能行业具有特殊性,过去某个产业可能只需要一个方面的专家,而AI行业需要“六边形战士”,每个方面很强才能生存下去。 对比之下,北京、上海的基础科研水平占据优势,深圳见长于软件和硬件实力,这都是广州短期内难以追赶的领域。张煜提出,广州最大的强项是应用场景的丰富性和综合性,如何把场景开放出来、跟外地企业相结合使其在广州落地应用,是这个城市错位发展的路径。随着大模型发展到应用落地阶段,技术需要跟产业紧密结合,具备应用优势的地方也有了用武之地。 目前,广州已经诞生大量大模型垂类应用场景,极飞科技、科大讯飞、佳都科技、云蝶科技等企业已覆盖智能制造、智慧医疗、城市治理、智慧交通、现代农业等领域。以琶洲所在的海珠区为例,其大模型备案数达13个(占广州市50%),数量跻身全国前列;算法备案数达126个(占广州市37%);已落地行业大模型项目120个。 5月27日,琶洲模方与产业生态伙伴蚂蚁集团、唯品会、三七互娱、树根互联等企业进行产业生态伙伴签约,这些合作方将为琶洲模方入驻企业开放涵盖医疗、电商、交通、工业、游戏、金融等应用场景。此外,海珠区建设的总算力1418P的本地智算中心琶洲算谷,将为琶洲模方入驻企业提供小于10ms的低时延智能算力服务。 清智孵化器背靠清华大学的科研资源和产业生态,并设立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拥有全阶段的创投基金,除了清智资本外,也有大量合作伙伴,其中包括了广州的创投基金。 张煜透露,今年会启动新一轮融资,接下来会跟政府背景的基金展开合作,双方预计成立一支更大规模的基金,从而拓宽投资范围,规模可能是5-10亿元。 “目前国有资本还是社会资本的主要部分,这也要求我们跟其打交道。加上国资做了调整后,更开放、更接近市场化,双方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张煜说。在他看来,AI编程(AI Coding)、AI智能体(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