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技官网 – 从一开始·竞无止境 – 人形机器人公司接连斩获“大单”,产业链降本加速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方卓然 刘素楠 杨冰柯 梁宝欣

界面新闻编辑 | 林腾


人形机器人超级订单不断。


2025年7月,继智元联合宇树拿下1.24亿大单之后,优必选自研的工业人形机器人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项目金额为9051.15万元。


此前,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5年至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该项目总预算1.2405亿元(含税),分为两个标包: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由智元机器人以7800万元中标;小尺寸人形机器人、算力背包及五指灵巧手由宇树科技以4605万元中标。


和智元、宇树不同,此次优必选独家拿下近亿订单,再次刷新了人形机器人单笔订单记录。


今年以来,随着技术突破持续推动机器人成本降低,催化推动市场开拓,而商业化落地反哺产业链升级 ,有望让人形机器人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价格打下来,机器人领回家


2025年,注定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全年预计将有5万台人形机器人下线,国内多家机器人厂商订单“破千”。


今年4月的业绩发布会上,优必选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周健就曾表示,“今年优必选的目标是生产约1000台人形机器人,全部进入客户的真实场景,采集更多数据。”


而智元、宇树今年今年的量产目标也均定在千台以上。


资料显示,优必选此次中标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已进入蔚来、比亚迪等车企生产线,承担搬运、装配等高强度任务。其自研的热插拔换电系统使机器人实现3分钟自主续航,故障率较传统工业机器人下降42%。而智元与宇树的联合中标项目,则首次将人形机器人批量应用于通信设备制造场景,全尺寸机型需满足复杂环境下的多任务交互能力。


上述采购方并非实验室或科研机构,而是对成本敏感、效率优先的制造业巨头 。


其中,中国移动在对智元、宇树采购说明书中明确要求“单台日均作业时长不低于16小时”,倒逼供应商在可靠性与经济性间找到平衡点。这种来自真实场景的严苛需求,成为检验技术成熟度的最佳试金石。


大单降临,或是推动人形机器人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步。


不可否认的是,人形机器人能够在今年实现订单报道,一定程度上是国产替代与规模效应的双重杠杆撬动下,降本形成的价格优势。


这可以从今年头部厂商在售价上“搏杀”的火药味渐浓可以窥见一斑。


2025年上半年,优必选宣布以29.9万开售工行者,后有宇树科技Unitree G1喊出只要9万9,线上网店顷刻售罄。紧随其后,众擎PM01以8.8万元刷新行业低价。


从成本去解构,造一台人形机器人究竟需要多少钱?


民生证券曾以特斯拉机器人成本进行估算,从成本结构来看,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硬件成本占据了整体成本的大部分。根据特斯拉AI Day的数据,人形机器人本体的核心硬件成本包括旋转执行器、线性执行器、灵巧手及六维力传感器等,预计将达到10.10万元人民币,占总成本的69%,其中,灵巧手、六维力传感器、行星滚柱丝杠和谐波减速器等高价值量零部件存在较大的降本空间。此外,电池组、电子系统、传感器等也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零部件国产化已经实现了较大空间的降本。


道氪云创始人兼CEO李燕琼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道氪云已经实现关节、激光雷达、惯性传感器等组件控制器硬件与软件系统的100%自主研发,核心元器件采用全国产芯片,从源头规避进口依赖与外部技术授权成本。“目前,公司研发的产品硬件成本较市面同类方案低30%,若全面采用国产供应链,价格可降至市售产品的50%。”


道氪云(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高算力计算平台及控制系统研发,在业内,该系统也被称为机器人的“大小脑”,包括开普勒在内的机器人,不少企业选择使用该公司的大小脑系统。


在产业链上游,高精度的运动测量工具和数据,是人形机器人研发过程中理解生物运动原理、获取真实运动数据、验证控制算法和机器人自身传感器性能不可或缺的装备。这些原本由国外垄断的设备,正在逐步被国产品牌替代。


“荷兰XSens公司硬件和软件加总价格在40万元以上,我们类似精度的产品价格在几万元,降到了十分之一左右。”天璺科技联合创始人兼副总经理李宪法对界面新闻表示。


天翼智库研究员李春辉在《技术、数据、认知——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亟需实现“三突破”》中就指出,2024年中国企业占据约32%的核心零部件市场份额,其中伺服电机国产化率已突破70%,重要的核心精密传动部件减速器与行星滚柱丝杠国产化替代率也均有提升,头部企业(如绿的谐波、昊志机电等)谐波减速器国产化率从2018年的10%提升至2024年的接近40%,RV减速器国内龙头企业环动科技的减速器产品国内市占率也从2021年的10.11%增长至24.98%,同时国产减速器成本较2020年下降近65%。此外,国内行星滚柱丝杠的制造企业长盛轴承、贝斯特也已进入特斯拉Optimus供应链,进口替代率从2022年的5%提升至2024年的25%。


这些均是国产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实现降本过程中的“硬骨头”。


软件成本占人形机器人总成本的25%-30%,算法优化成为降本的关键抓手。


天璺科技研发的全球第一颗惯性动作捕捉芯片,集成了加速度计、陀螺仪和磁力计等,理论上只需接通电源就可工作。这让动作采集设备更加小巧,可以集成在一枚纽扣中。天璺科技制定了专用的动作采集无线通信协议,让电脑能够同时连接20个动捕设备,并精确到毫秒级别高同步要求。


李宪法说,成本的大幅降低,源于该企业使用了更廉价的自研芯片、更好的算法和更高效的无线通信协议系统,通过采集足够的数据,来达到更好的动作捕捉效果。


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效的动作数据采集训练。


“浙江、上海、北京等地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都在开展数据采集工作,我认为将来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增长,数据采集的价格将进一步下降,研发成本会进一步摊薄,销售额也会提升。”李宪法说。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中国已有超过60款人形机器人问世,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工业、家庭服务、教育科研、娱乐陪伴和商业服务等。


在规模效应之下,人形机器人零部件标准化也直接推动了成本的降低。


位于深圳福田的领益智造,是目前AI终端硬件核心供应商。目前,该企业正与多家机器人企业展开合作,提供硬件、应用开发及整机组装等服务。


当前机器人行业受非标品化困扰:非标准化产品需反复进行设计与生产投入,内耗大、成本高,限制商用推广。


为此,领益智造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将推出零部件加工、组装,丝杠、减速器、关节、整机硬件ODM等一站式服务的核心零部件、模组服务,产品矩阵形成“百货市场”,并实现综合降本可达50%以上的系统性、全链路的“瘦身中心”。同时,其计划将消费电子领域标准嫁接到机器人行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制定标准,推动零部件标品化。


“消费电子的部分标准优于机器人行业,我们要将其嫁接过来制定有效标准。” 领益智造副总裁、机器人业务负责人杨新宇表示。


产业裂变加速,人形机器人具备盈利能力


目前,国内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达到71.67万家,政府孵化推动行业集聚也是推动降本的有力手段。


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负责人汪兵告诉界面新闻,2024年1年,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成立,探索“小规模、快周转”的孵化模式,帮助企业一年内验证技术可行性、一年半完成融资“毕业”,目标瞄准三年内孵化出上市公司。


这个平台是技术加速器。


人形机器人孵化器目前已部署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环节,建有联动一体化服务平台,包含3D打印快速响应中心、机器人“超市”、机器人共性测试、AIHackerHouse等服务内容,为孵化及生态企业提供测试、制造、展销及社群生态的服务——一切为技术突破服务。


一站式的孵化服务,为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解决了部分研发“硬支出”。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下称“国地中心”)研发体系总监邢伯阳指出,2022年,英伟达推出ISAAC Lab平台,通过并行计算的方式加速了人形机器人在虚拟环境的发育速度,让人形机器人在该仿真平台上训练10分钟的效果,相当于人类在真实世界中训练10年的效果。该平台快速孵化了多款机器人模型,加速了机器人的仿真过程。


通过不断投资、并购也是降本的一大手段。智元机器人在2025年年初披露,今年要交付数千台机器人产品。比起交付速度,智元更新更为频繁的是对外投资关系。


天眼查App信息显示,智元机器人自2024年7月至今,已对外投资了数字华夏、富兴电机、灵初智能、陕西智莱特、软通天擎机器人、立智感知、千觉机器人、光谷东智、成都安努智能、湖南智启未来、宁波普智未来、灵猴机器人共计12家公司,持股比例从0.3289%-20%不等。2025年7月,智元机器人收购上纬新材的消息引发关注,虽被智元机器人否认,但相关投资仍引发关注。


智元机器人在回应近期批量投资产业链企业时表示, 不仅是为自己搭建更加稳定的产业链,“通过投资这些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智元目前已经完成80%的零部件自研。这些投资将极大地帮助其降低成本。”


政策端亦在强化这一趋势,工信部新修订的《智能工厂建设指南》明确将人形机器人列为产线升级的核心装备。


据东吴证券研报预测,预计到2026年,以0.2%的渗透率,仅汽车行业就将释放超5万台需求。到2027年,这一需求将激增至15万台。


随着这些需求的落地,届时仅在汽车制造业,就能实现“机器换人”的经济性拐点,推动行业从“单点替代”转向“系统重构”。届时,人形机器人不仅实现了产品的落地,亦可在软件服务、生态开发等方面突破新盈利增长点。


这也是,我国制造业范式般地迁移升级。


订单反哺技术,人形机器人“奢侈品”变“消费品”


技术进步是降本的核心支撑,过度价格竞争或将损害行业。


前述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就喊出,“在系统研发和场景突破尚未有定论的时候,就打起价格战,是不合适的。”


这名负责人向界面新闻透露,其目前在数据采集和系统性研发方面的支出仍是大头,尚未达到用订单收入覆盖研发成本的地步,“用低价的模式去扩张市场,会被迫让大家都放弃质量 ‘卷’ 价格,最终破坏了整个市场。”


灵猴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张宗铭认为,降成本的核心问题是规模,放量带来的必定是成本的下降。但价格战是双刃剑,过去“不计成本扩张、靠估值盈利”的模式不可持续,当前投资商更关注企业“自我造血能力”,企业需回归正常经营轨道。


“供应商成本下降应有底线,过度压价难以维持整个行业的发展。“降成本的过程中,无论是供应链公司还是机器人企业,都应关注品质与成本的平衡,关键元器件不可过度降价牺牲质量。”张宗铭说。


成本下降将加速市场渗透。北方科技信息技术所预计,到2025年,民用人形机器人价格将降至5万元以下。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吴金城对界面新闻表示,当前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加速发展,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成本正向原来的百万级降至20万级甚至10万级每台迈进,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及零部件万亿级的市场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在降低成本与保证质量之间找到平衡。


如苏州灵猴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张宗铭所说,降成本的核心问题是规模,但价格战是双刃剑,过度压价难以维持行业发展,关键元器件不可过度降价牺牲质量。


西湖大学讲席教授姜汉卿指出,目前机器人行业还没到降成本的时候,除了技术革新不成熟外,应用场景也还没有到爆发的时候,降成本需要量能上去,进入标准化场景。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在降低成本与保证质量之间找到平衡。苏州灵猴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张宗铭所说,降成本的核心问题是规模,但价格战是双刃剑,过度压价难以维持行业发展,关键元器件不可过度降价牺牲质量。只有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持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人形机器人行业才能真正实现从“奢侈品”到“消费品”的转变。


如何让超级订单反哺技术迭代,让人形机器人正向正循环,仍有待观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Post

黑白体育(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 广州极飞科技押宝农业无人车,破解无人机场景受限问题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无人机市场出现增速放缓,来自广州的厂商极飞科技正在寻找新增长曲线。 6月5日,极飞科技发布了两款农业无人车产品,两款产品分别为四驱版的R100和六驱版的R200,具备植保作业喷洒、遥控、通信和全自主作业能力,最大载重分别为150公斤和280公斤。 极飞科技创始人兼CEO彭斌向界面新闻表示,第一批无人车计划在6月底开始大规模发货,接下来一两周会率先进行小批量的用户推广使用。 这是极飞科技第三次发布农业无人车。2019年和2020年,公司先后发布了R80农业无人车和R150农业无人车,公司方面称,R150农业无人车是量产车型。 不过,农业无人车彼时未激起太大浪花。彭斌此前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提到,无人机是公司的主力产品,有八成收入来自无人机。 国内农业无人机市场经历了10多年发展,应用场景从最初的农药喷洒,逐渐扩展至播种、施肥、吊运等。目前,我国农业无人机保有量超20万架,无人机的作业面积超4亿亩。从打药、施肥、播种,到运输、监测灾情,无人机成为不少农场的标配。 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在发布会上透露,过去半年,农业无人机产品线的销售按年增长超过了33%,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合作伙伴渠道经销商已经超过了900家。 对比之下,无人车仍在起步阶段。彭斌提到,一个拖慢节奏的因素在于价格,前几代无人车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价格在5-6万元,对于很多农场主而言是一个几乎不可接受的价格,因此无人车此前主要投放在海外市场,国外农场主的农场投入成本比较高,可以承担这个价格。 不过,无人机并不能触达所有农业场景,果园和大棚两个场景是其局限所在,无人车将填补这一空缺。 彭斌分析指,一方面,大棚种植的作物一般都有顶棚,这会遮挡无人机所要接收的卫星信号,大棚里的一些基础设施也可能遮挡无人机的飞行方向,所以目前大棚种植中几乎没有无人机覆盖;另一方面是架式种植的果园或者农场,无人机擅长顶部喷洒,但不适用于侧面喷洒,因此这些场景里无人机覆盖率也很低。 “无人机购入后可能还有撞击维修、故障维修等费用投入,其操作难度也比地面设备难很多,且受限于作业环境。比如,无人机非常依赖于卫星信号的提供,在防风林边上作业时要始终保持5至10米的距离,这些操作难度也阻碍了这项技术深入更广阔的农村地区。”彭斌说。 农业无人车有望破解无人机场景受限的问题。以新发布的产品为例,R100可以覆盖大部分的大棚作业和部分架式果园,R200可以覆盖更高的矮化密植,例如柑橘、柠檬等作物。无人车的行走速度可以达到1.5米每秒,相较于人力行走速度为0.5米至1米每秒,作业速度可以提升1至2倍。 彭斌表示,无人车的优势也在于,由于有了遥控的功能,可以人药分离,无人机可能要在现场观察作业环境,而无人车操作过程当中用户可以坐在设备房里进行遥控。 极飞科技押宝无人车生意,亦是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国内植保无人机经过前几年的高速爆发,增速已有放缓迹象。中商产业研究院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至2024年,中国植保无人机市场规模从116.34亿元增长至171.26亿元,年增速从27.44%下滑至14.17%。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植保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194.62亿元,增速预计为13.64%。 在植保无人机行业,极飞科技和大疆创新互为竞争对手。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我国植保无人机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大疆创新和极飞科技手中。大疆创新占比54.82%,排名第一;极飞科技,占比为37.59%,排名第二。 “始终有一个龙头老大也是有压力的,我们认为还是要通过创新来解决,希望有多种产品线支撑,来改变所处的行业现状。”彭斌此前提到。 […]

九球体育(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 大象起舞!工业富联两大业务齐爆发,但三个风险隐现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 | 张艺 算力硬件龙头工业富联(601138.SH)两大主营业务同步爆发,上半年业绩超出市场预期,大赚约120亿元。 受业绩利好影响,工业富联7月8日股价高开高走,放量涨停,这是这家超5000亿市值巨头近四个交易日斩获的第二个涨停板。 业绩高增长能否延续?工业富联证券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称,具体见公告。工业富联董事长、总经理郑弘孟明确表示,从客户订单能见度及需求来看,“全年订单增长十分强劲”。 财报发布后,多家券商火速评级,并上调业绩预期。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过半机构预计工业富联全年净利润有望突破300亿元。 然而,业绩狂欢背后,三大风险指标仍悬顶。激增的存货、骤降的现金流以及毛利率创新低后会否止跌,这些都需要在工业富联的中报中找到答案。 三大产品带飞业绩 工业富联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19.58亿元至121.58亿元,同比上升36.84%到39.12%。 其中二季度增速远优于一季度。工业富联预计二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为67.27亿元至69.27亿元,同比增长47.72%到52.11%。 界面新闻发现,工业富联的业绩由三大核心产品拉动——AI服务器、云服务商服务器和800G交换机。 工业富联旗下有着三大主营业务,分别为云计算、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营收占比不足0.5%,公司业绩主要看另两大业务,然而,业务结构近两年有所变化。 工业富联2023年各业务营收占比情况 制图:界面新闻记者   工业富联2024年各业务营收占比情况 制图:界面新闻记者 首先,云计算业务上升为第一大业务。 此前,云计算业务占比在四成左右。随着AI需求的爆发,公司云计算业务在2024年大增超60%至3,193.77亿元,业务占比一举超过半壁江山,来到了52.43%。 今年上半年,云计算业务继续高增。“公司云计算业务在二季度实现高速增长,整体板块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50%。”工业富联表示。 […]

悟空体育官网 | WUKONG SPORTS-官方集团平台 – 深圳写字楼租金持续下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迎办公成本红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梁宝欣 深圳写字楼租金处于持续下行趋势中。 戴德梁行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深圳甲级写字楼平均租金为每月每平方米160.1元,半年降幅为5.3%,且已回落至14年前——即与2011年时期的租金水平基本相当。进一步与历史峰值比较,当前租金较2018年末的租金高峰已回落42.1%。 深圳甲级写字楼租金走势图。 图片来源:戴德梁行 深圳写字楼租金下行背后,反映了一个现象:供需失衡。 从供给角度来看,供应量的持续增加所带来的竞争压力是租金下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戴德梁行数据显示,自2018年末至今深圳甲级写字楼市场的总存量增加了72.5%。戴德梁行研究院副院长、华南及华中区研究部主管及董事张晓端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上述数据的变化可以窥见近年来甲级写字楼市场在供应放量背景下通过租金下调来推动存量去化的趋势。 第一太平戴维斯深圳商业楼宇部负责人罗志文也向界面新闻记者指出,当前深圳写字楼市场正经历由供需关系主导的租金调整期,市场上有很多新的供应,而上升的供应量和下降的需求量之间两者交叉,导致租金降低,这是由于客观的量导致的结果。 在罗志文看来,相较于单纯的数量延续,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质的转变——今年的降租行为中,业主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而非单纯被动应对。 “这种积极性背后,反映出持有型物业业主的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业主与租户多是单纯的租赁关系,核心诉求在于通过出租赚取租金;而现在,无论主动或者被动,越来越多的业主开始转向‘长期主义’,并逐步践行‘空间即服务’的持有型物业经营理念。”罗志文提到。 在罗志文看来,对业主而言,手中的办公楼等产业空间载体,不再只是短期出租、比拼租金高低的工具(尤其对于计划持有20年、30年的物业更是如此),而是作为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空间生产要素。主动调整租金虽然短期内带来压力,却是优化资产组合、实现中长期综合资产回报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从需求角度来看,企业行为的变化是租金下行的另一关键推手。罗志文指出,“经济环境变化直接影响企业需求。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营商环境的挑战与创收的不确定性,正倒逼企业更加注重效益、追求高质量发展。” 据其描述,当前企业对高质量发展的追求,源于两重现实压力:一是融资环境趋紧,投资者对盈利能力要求更严苛;二是市场竞争加剧,创收不确定性上升。粗放发展阶段一去不复返,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经营才能达成。这种压力直接推动企业经营逻辑向“降本增效”转变,而这正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体现在需求端,便形成了明确的成本控制导向。企业在选址、续租或搬迁决策中,成本控制成为首要考量。 企业对办公楼成本的控制需求,叠加市场供应量的持续增加,共同推动了租金水平的逐步下行,这一变化让需求端的企业切实享受到了成本降低的红利。 “租金的合理回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科创企业集群提供了显著支持。租金的降低使得相关企业的降本增效变得更容易落地,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优质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罗志文说。 2022年6月1日,深圳出台《深圳市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重要政策文件,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即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2024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占GDP比重达42.3%。 另外,从具体的行业租赁格局来看,深圳甲级写字楼市场的核心支撑力量依然稳固。戴德梁行数据显示,金融、TMT、专业服务业、贸易零售依然是深圳甲级写字楼市场的四大支柱性行业,2025年上半年四大行业租赁面积占比达到76.4%,其中硬科技发展带动下TMT行业以28.1%的占比居首。 在四大支柱行业持续主导市场的同时,租户结构的多元化趋势也为深圳甲级写字楼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