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体育_十年运营 信誉无忧 – 深圳前5个月四大经济核心指标跑输全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梁宝欣


2025年6月—7月上旬,深圳市及下辖各区(除深汕特别合作区外)相继公布了1—5月的经济运行数据。


从今年前5个月的整体经济表现来看,深圳市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以及进出口总额增速这四项关键经济指标上,均低于全国同期增速水平,分别为3.5%、-9.2%、4.7%、-1.9%。



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员宋丁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今年1—5月深圳经济运行的四个指标,其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深圳去年的整体经济增长及相关数据增速均处于较高水平,这意味着其今年的增长起步点较高。在这样的基础上,今年要继续维持此前的高增速难度较大,且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今年的增速表现。


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2024年1—5月深圳经济运行呈现“工业保持快速增长、投资规模扩大、市场销售稳定增长、货物进出口快速增长”的特征,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其余各项指标均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更关键的另一方面是,今年关税战对深圳经济的影响特别大。深圳去年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位居榜首,其经济因此在今年受到了关税战的较大冲击。此外,深圳进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占比很高。因此,关税战爆发后,短期内市场震荡剧烈,出口订单大幅减少,不仅直接拉低了深圳的进出口数据,也对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工业制造领域的核心指标造成了冲击。”宋丁说道。


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深圳一直是外向型经济城市,2024年其出口2.81万亿元,增长14.6%,连续32年居国内外贸城市首位。但结合今年前5个月的出口数据表现,深圳要想保持上一年的高增长水平,绝非易事。今年1—5月,深圳全市进出口总额17751.13亿元,同比下降1.9%,其中出口10584.85亿元,下降8.6%;进口达7166.28亿元,同比增长10.1%。


同为外向型经济特征显著的城市,在关税战的大背景之下,东莞今年前5个月的出口数据增速却跑赢深圳2025年1-5月,东莞市外贸进出口总额6158.5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出口3717.4亿元,同比增长11.2%进口2441.1亿元,同比增长28.5%。


其中,去年同期的基数差异是影响今年增速的关键原因。2024年1—5月,深圳市出口11592.65亿元,增长37.2%;东莞市出口3286.1亿元,下降3.4%。


此外,市场拓展策略的差异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从深圳的情况来看,2024年其前三大贸易伙伴为东盟、香港、美国,进出口合计占42.5%,2025年3月变为香港地区、东盟、台湾地区,同时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持续增长。​


东莞2024年进出口总额中欧美市场占比约30%—40%,其近年发力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2025年1-2月对东盟进出口增57.4%,占比达18.6%,支撑出口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出口整体下降8.6%,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逆势增长6.2%,这与同期深圳高技术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民用无人机(68.0%)、3D打印设备(40.7%)、工业机器人(38.8%)。


相比之下,今年1—5月深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整体来看则显得较为平缓,同比增长3.5%。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制造业增长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4%。主要行业大类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6.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9%,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8.7%。


而通过对分区域工业生产增长速度的分析研究,能横向比较各区的工业生产情况。从深圳各区(除深汕特别合作区外)的细分数据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出明显差异:南山区同比增长4.9%,福田区同比增长4.0%,罗湖区同比增长5.7%,宝安区同比增长5.2%,龙华区同比增长2.6%,龙岗区同比下降1.8%,光明区同比增长8.3%,坪山区同比增长1.0%,盐田区同比增长0.2%,大鹏新区同比增长10.5%。



界面新闻记者对比近两年数据发现,这种区域差异的背后,存在部分区域因去年增速基数较高而影响今年增速的情况。以龙岗区为例,其去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20%,位居全市10区首位,而今年同期则成为唯一一个增速下降的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区是近两年1—5月该指标均保持高速增长的区域,2024年为10.7%,2025年为8.3%。


据记者了解,光明区近两年重点构建3+3+1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即加快发展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3个战略重点类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超高清视频显示、高性能材料、智能传感器3个优势引领类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2024年,光明区超高清视频显示、高性能材料、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规模合计突破3950亿元。同时,光明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区、发展壮大新材料新能源产业。


在投资方面,今年1—5月深圳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9.2%,而这一表现主要受房地产开发投资拖累。深圳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同期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1.9%,成为拉低整体固投的主要因素;与之对比的是,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增长态势,同比上升5.5%,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更是呈现高速增长,同比增幅达到48.2%。


“今年房地产投资确实受到了一定影响,这与土地出让量减少密切相关。2020年至2023年期间,深圳土地出让地块数量较多,直接推动了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但从去年开始,深圳减少了土地出让,背后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工商物业当前空置率较高;二是前两年住宅用地出让量已处于高位。在土地出让量减少的直接影响下,深圳房地产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也随之下降。”宋丁说道。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1—5月,深圳共出让9宗地块(仅含1宗宅地),总成交金额为65.15亿元,其中宅地成交金额为30.65亿元。


从固定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今年前5个月,深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48.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33.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6.1%。


宋丁还提到,很多固定资产投资,会涉及到政府财政的投资。但受去年财政收入负增长影响,今年要加大固投的资金投入面临较大难度。今年固投出现收缩甚至下滑,与财政状况存在直接关联。”


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级收入为3914.2亿元,同比下降4.8%。同时,据财新统计深圳市历年预算报告、市财政局数据,自1979年深圳特区成立至2023年,深圳历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基本保持增长,只在1990年同比下降5%。


此外,在社会零售总额方面,深圳市统计局指出,2025年1—5月,深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5.90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深圳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继续显效,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74.9%、34.4%、8.3%。网上零售持续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25.6%。


从整体趋势来看,高基数带来的增长压力与关税战的持续影响短期内难以缓解,出口增速回升面临较大难度。不过,经济结构中仍有亮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逆势增长无人机、3D 打印设备等产品产量激增,展现出强劲韧性。这意味着,深圳可以进一步依托自身科创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同时持续挖掘内需潜力,优化消费环境,通过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扩大内需,逐步对冲外部压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Post

九球体育(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 大象起舞!工业富联两大业务齐爆发,但三个风险隐现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 | 张艺 算力硬件龙头工业富联(601138.SH)两大主营业务同步爆发,上半年业绩超出市场预期,大赚约120亿元。 受业绩利好影响,工业富联7月8日股价高开高走,放量涨停,这是这家超5000亿市值巨头近四个交易日斩获的第二个涨停板。 业绩高增长能否延续?工业富联证券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称,具体见公告。工业富联董事长、总经理郑弘孟明确表示,从客户订单能见度及需求来看,“全年订单增长十分强劲”。 财报发布后,多家券商火速评级,并上调业绩预期。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过半机构预计工业富联全年净利润有望突破300亿元。 然而,业绩狂欢背后,三大风险指标仍悬顶。激增的存货、骤降的现金流以及毛利率创新低后会否止跌,这些都需要在工业富联的中报中找到答案。 三大产品带飞业绩 工业富联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19.58亿元至121.58亿元,同比上升36.84%到39.12%。 其中二季度增速远优于一季度。工业富联预计二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为67.27亿元至69.27亿元,同比增长47.72%到52.11%。 界面新闻发现,工业富联的业绩由三大核心产品拉动——AI服务器、云服务商服务器和800G交换机。 工业富联旗下有着三大主营业务,分别为云计算、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营收占比不足0.5%,公司业绩主要看另两大业务,然而,业务结构近两年有所变化。 工业富联2023年各业务营收占比情况 制图:界面新闻记者   工业富联2024年各业务营收占比情况 制图:界面新闻记者 首先,云计算业务上升为第一大业务。 此前,云计算业务占比在四成左右。随着AI需求的爆发,公司云计算业务在2024年大增超60%至3,193.77亿元,业务占比一举超过半壁江山,来到了52.43%。 今年上半年,云计算业务继续高增。“公司云计算业务在二季度实现高速增长,整体板块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50%。”工业富联表示。 […]

bwin_Bwin – 全球顶级体育赛事高清直播 – 供应链降本明显,广州小马智行千辆Robotaxi量产提速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广州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Robotaxi量产迎来新进展。7月14日,小马智行宣布,第七代Robotaxi已有多款车型进入量产阶段,并开始公开道路测试。 2025年被小马智行定义为Robotaxi量产元年。7月15日,小马智行广深研发中心副总经理黄凯霖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目前正在部署千辆以上规模的量产,计划在年底前将车队规模将扩至1000辆,“我们希望借此实现单车盈亏平衡,而单车盈亏平衡是企业实现盈利的重要一环。” 据公司此前披露,截至4月上旬有约270辆Robotaxi在国内运营。这意味着,今年内还有数百辆Robotaxi量产目标。黄凯霖告诉界面新闻,第七代Robotaxi将会成为接下来量产的重点,联合广东本地主机厂进行车型平台的衔接和联合开发。 小马智行在今年4月首发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车规级是其最大亮点,从机器人大脑、预控制器、导航定位、传感器等零部件和子系统,都按照车规级标准打造,能够适应高低温、震动等环境,为全球首个采用100%车规级零部件的自动驾驶系统。 而从盈利角度来看,更显著的作用体现在降本上。黄凯霖提及,相比上一代,第七代系统的成本下降了70%。“一是因为量级扩大,这跟汽车工业规律相关,量级上去后成本会下降。另外,也跟集成工艺系统研发提升、供应链成本下降相关。全链条以广东本土制造为主,例如车辆平台是广汽埃安和丰田,传感器的重要合作伙伴是速腾聚创。” 小马智行在关键零部件的合作版图覆盖速腾聚创、地平线、英伟达、禾赛、四维图新等公司。以速腾聚创为例,公司方面向界面新闻表示,小马智行第七代车型搭载了速腾聚创四颗固态激光雷达E1等在内共六类量产传感器,E1为公司E平台的首款产品,具备120°×90°超广视场角,可极大提升智能驾驶近场盲区的感知能力。 过去几年,这家头部厂商通过芯片化方式将激光雷达价格下探至千元。关键零部件的成本下降随之传导到系统上,小马智行第七代系统的激光雷达成本相较上一代下降了68%,车载计算单元则下降了80%。 目前,小马智行第七代系统已搭载在广汽埃安霸王龙、北汽极狐阿尔法T5、丰田铂智4x三款车型上。黄凯霖提及,尽管依托不同主机厂的车辆平台,但自动驾驶的套件可实现通用适配,未来甚至可能在新型重卡进行适配。跨平台适应性也是成本快速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正跟主机厂开展总装技术。 “全球范围来看,Robotaxi的量产规模比不上L2级,这是由于此前部分核心零部件还没有量产上车,或者零部件算力有限、达不到L4车规级。现在正通过技术自研、与车厂深度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黄凯霖说。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Robotaxi来到规模化转折点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核心硬件成本快速下降,包括激光雷达、计算芯片、传感器等在内的核心硬件正经历着成本与性能的双重突破,例如萝卜快跑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和采用最新技术,其Robotaxi车辆成本已经降到接近普通网约车水平。不过,硬件设施、软件开发和算法优化也给企业带来了高昂的成本,这些成本使得Robotaxi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厂商正通过车队扩张实现规模效应。此前,广汽埃安霸王龙已经获得道路测试牌照,在广州和深圳开启公开道路测试。即将举办的第十五届全运会将是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首个推广场景。黄凯霖提及,届时计划投入上百辆Robotaxi,在赛事场馆、酒店之间提供接驳服务,站点包括广州的奥体中心、深圳的欢乐海岸等。 第十五届全运会将于11月9日至21日在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举办。这是首届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运会。对于举办地而言,不仅是带动消费、拉动相关产业的重要机会,也是展示城市科技水平和形象的窗口。 而对于自动驾驶公司来讲,这是提升公众认知的时机。当政策诉求得到满足后,如何尽快实现单车运营毛利转正、更大规模投放车辆,成为当务之急。 快速增长的Robotaxi业务有望破解自动驾驶盈利难题。小马智行一季度财报显示,期内Robotaxi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00%至1230万元,在总营收中占比增加约7.8个百分点至12.4%。该业务包括乘客车费和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两部分,其中乘客车费在一季度实现了800%的同比增幅。另一家广州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也在一季度报中首次单独披露Robotaxi收入占比,相关收入达到1610万元,在总营收中占比提升10.4个百分点至22.3%。 据江海证券预测,2026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元,渗透率突破30%。随着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将车队规模扩至千辆级别,中国Robotaxi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盈利”的临界点。 “要实现单车平衡,一方面是降成本,另一方面需要提高运营效率和覆盖受众,增加收入。”黄凯霖提及,行业内将“千”和“万”视为两个重要的量产节点:“达到1000辆,意味着实现规模化效应,能跑通商业模式;至于10000辆以上,这是国内一些主机厂单条产线一年的产能,代表包含虚拟司机在内的系统走入主流体系,甚至可以做一体化集成。” 和出行平台合作成为扩大车队规模与合作生态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小马智行宣布了跟深圳西湖集团、广州公交集团、Uber、康福德高等平台的合作落地。文远知行也在年内宣布了跟腾讯、Uber的合作。5月,文远知行宣布在广州开通八条自动驾驶出行(Robotaxi)服务示范运营专线,称这是国内首个覆盖一线城市核心城区的24小时Robotaxi服务网络。中东亦是行业争夺的市场,文远知行计划从二季度起在阿布扎比公开道路开展没有安全员的纯无人试运营,小马智行则将在下半年接入Uber平台,在中东市场率先启动运营。 […]

welcome-球速体育 – 国泰航空在深圳启用内地最大规模办公室

文中图片由界面新闻记者拍摄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香港最大航司国泰航空在内地的业务版图持续扩充。 7月8日,国泰集团数码与信息科技深圳办公室揭幕。这是集团在内地规模最大的办公场所,可容纳超过200名员工,将重点承担全球范围内的系统开发、质量保证及技术支持任务,同时聚焦中国市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这是国泰集团位于大湾区的第三个IT办公室。继香港总部的IT办公室后,集团去年11月还在广州开设了第二个IT办公室。国泰数码部总经理邹铭诺接受界面新闻等采访时提及,目前集团IT团队有超过1000名人员,其中大湾区内地城市的IT员工已经达到150人,预计今年年底将增加至200人,较2024年底增长一倍。 国泰深圳IT办公室 拍摄:张熹珑 疫情之后,这家航司加大了对内地一线员工的招聘力度。今年3月的业绩沟通会上,公司方面提及,面向内地招聘的乘务员已超过500位,到年底预计会达到1000位,另外有60多位内地见习飞行员正在接受专业培训,将在年内加入第二副驾驶岗位。 如果说乘务员和飞行员扩招是为了弥补疫情期间的一线流失,那么IT人员的招聘则是出于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在国泰航空2024年公布的千亿港元投资计划中,数码和信息科技是重要的一环。国泰集团行政总裁林绍波在开幕仪式上提及,公司每年在数字化科研、开发、人才方面的投资均超过30亿港元,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等方面。现在,已有接近100个数据模型,涵盖客户服务、航班运行、机场运行、后勤自动化应用等多个业务领域。 国泰的航班数量已在今年年初恢复至疫情前100%的水平,人力瓶颈不再是影响行业复苏的因素。不过,随着香港机场三跑道系统在去年11月启用,机场整体运力将增加50%,也给航司带来了挑战。 邹铭诺告诉界面新闻,由于运输规模大幅提升,运营效率和水平是否跟得上是一个问题。“我们搜集了大量飞行数据和运营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模型模拟三跑系统里所有飞机运作、乘客来港出发和转机的所需时间,从而让团队调整运营安排和资源安排。”此外,集团也从去年7月开始,把AIGC技术加载到聊天机器人上,现在超过八成对话能在聊天机器人里完成回答。 今年4月,国泰集团公布了新的子公司“国泰创科”。国泰数码及信息科技董事方逸翔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提及,成立该公司的一个目的在于推广研发成功的数码产品,其中主力推广的是飞行员使用的“电子飞行文件夹”APP,这样一来也可以增加收益,从而投资新的科技产品。 “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发现要完成所有工作,需要扩大人才的版图,项目开展离不开内地的技术支持,因此开设了广深的IT办公室。例如之前小程序、聊天机器人的开发,在香港定了大方向后,让广州团队配合进行设计和开发。”邹铭诺指出,三个办公室在分工上没有硬性的行政区分,香港更多作为策略制定角色,开发进程中,软件测试、科技调研等工作会跟深圳和广州的团队合作。集团的“数码及资讯科技培训生计划”也已经延伸到内地,在广州、深圳已有培训生进行实习和工作,以进一步挖掘IT人才。 据香港劳工及福利局于去年11月发布的最新一轮人力推算报告,预计到2028年,香港整体人力短缺达18万人。其中,航空业的人力供求差额为1.8万至2.3万。高需求职业除了飞机工程师、飞行员、乘务员、飞机维修技工外,也包括数据分析师、信息科技及数码化人员。 该报告提到,随着业务运作模式的转变及科技应用增加,各行各业对数码化相关的新兴工种,如人工智能专家、数据分析师及信息科技和数码化专家的需求殷切。应用自动化及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效率及生产力的做法日益普及,涵盖航空、酒店、零售及银行等行业。 值得指出的是,国泰深圳IT办公室位于前海。前海是四个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之一,又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在跨境执业、税收优惠、跨境人才准入、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具备政策先行优势。 之所以选址前海,邹铭诺分析指,从政策端看,前海拥有“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的定位;而在产业方面,具备科创资源和人才优势,坐拥不少科技公司的总部。“我们进行数字化转型,除了科研项目,另一个重点是探索AI的应用落地,这也是前海的强项。” 截至2025年4月,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已聚集港资企业8000余家,吸引了东亚银行、大新银行、恒生前海基金、思谋科技等港资企业“落子”,《前海规划》设定的2025年11000家港资企业目标已接近达成。 邹铭诺提及,由于深圳跟香港更近,会承担更多POC(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的功能,聚焦前沿科技。因此深圳办公室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设置了开放的创新空间,展示深圳、广州、香港团队合作验证的成果,在技术成熟时会将产品推出市场。对于之下,广州办公室初期主要运营比较成熟的数码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