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体育_十年运营 信誉无忧 – 深圳前5个月四大经济核心指标跑输全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梁宝欣


2025年6月—7月上旬,深圳市及下辖各区(除深汕特别合作区外)相继公布了1—5月的经济运行数据。


从今年前5个月的整体经济表现来看,深圳市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以及进出口总额增速这四项关键经济指标上,均低于全国同期增速水平,分别为3.5%、-9.2%、4.7%、-1.9%。



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员宋丁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今年1—5月深圳经济运行的四个指标,其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深圳去年的整体经济增长及相关数据增速均处于较高水平,这意味着其今年的增长起步点较高。在这样的基础上,今年要继续维持此前的高增速难度较大,且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今年的增速表现。


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2024年1—5月深圳经济运行呈现“工业保持快速增长、投资规模扩大、市场销售稳定增长、货物进出口快速增长”的特征,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其余各项指标均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更关键的另一方面是,今年关税战对深圳经济的影响特别大。深圳去年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位居榜首,其经济因此在今年受到了关税战的较大冲击。此外,深圳进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占比很高。因此,关税战爆发后,短期内市场震荡剧烈,出口订单大幅减少,不仅直接拉低了深圳的进出口数据,也对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工业制造领域的核心指标造成了冲击。”宋丁说道。


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深圳一直是外向型经济城市,2024年其出口2.81万亿元,增长14.6%,连续32年居国内外贸城市首位。但结合今年前5个月的出口数据表现,深圳要想保持上一年的高增长水平,绝非易事。今年1—5月,深圳全市进出口总额17751.13亿元,同比下降1.9%,其中出口10584.85亿元,下降8.6%;进口达7166.28亿元,同比增长10.1%。


同为外向型经济特征显著的城市,在关税战的大背景之下,东莞今年前5个月的出口数据增速却跑赢深圳2025年1-5月,东莞市外贸进出口总额6158.5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出口3717.4亿元,同比增长11.2%进口2441.1亿元,同比增长28.5%。


其中,去年同期的基数差异是影响今年增速的关键原因。2024年1—5月,深圳市出口11592.65亿元,增长37.2%;东莞市出口3286.1亿元,下降3.4%。


此外,市场拓展策略的差异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从深圳的情况来看,2024年其前三大贸易伙伴为东盟、香港、美国,进出口合计占42.5%,2025年3月变为香港地区、东盟、台湾地区,同时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持续增长。​


东莞2024年进出口总额中欧美市场占比约30%—40%,其近年发力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2025年1-2月对东盟进出口增57.4%,占比达18.6%,支撑出口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出口整体下降8.6%,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逆势增长6.2%,这与同期深圳高技术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民用无人机(68.0%)、3D打印设备(40.7%)、工业机器人(38.8%)。


相比之下,今年1—5月深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整体来看则显得较为平缓,同比增长3.5%。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制造业增长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4%。主要行业大类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6.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9%,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8.7%。


而通过对分区域工业生产增长速度的分析研究,能横向比较各区的工业生产情况。从深圳各区(除深汕特别合作区外)的细分数据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出明显差异:南山区同比增长4.9%,福田区同比增长4.0%,罗湖区同比增长5.7%,宝安区同比增长5.2%,龙华区同比增长2.6%,龙岗区同比下降1.8%,光明区同比增长8.3%,坪山区同比增长1.0%,盐田区同比增长0.2%,大鹏新区同比增长10.5%。



界面新闻记者对比近两年数据发现,这种区域差异的背后,存在部分区域因去年增速基数较高而影响今年增速的情况。以龙岗区为例,其去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20%,位居全市10区首位,而今年同期则成为唯一一个增速下降的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区是近两年1—5月该指标均保持高速增长的区域,2024年为10.7%,2025年为8.3%。


据记者了解,光明区近两年重点构建3+3+1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即加快发展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3个战略重点类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超高清视频显示、高性能材料、智能传感器3个优势引领类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2024年,光明区超高清视频显示、高性能材料、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规模合计突破3950亿元。同时,光明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区、发展壮大新材料新能源产业。


在投资方面,今年1—5月深圳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9.2%,而这一表现主要受房地产开发投资拖累。深圳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同期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1.9%,成为拉低整体固投的主要因素;与之对比的是,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增长态势,同比上升5.5%,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更是呈现高速增长,同比增幅达到48.2%。


“今年房地产投资确实受到了一定影响,这与土地出让量减少密切相关。2020年至2023年期间,深圳土地出让地块数量较多,直接推动了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但从去年开始,深圳减少了土地出让,背后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工商物业当前空置率较高;二是前两年住宅用地出让量已处于高位。在土地出让量减少的直接影响下,深圳房地产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也随之下降。”宋丁说道。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1—5月,深圳共出让9宗地块(仅含1宗宅地),总成交金额为65.15亿元,其中宅地成交金额为30.65亿元。


从固定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今年前5个月,深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48.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33.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6.1%。


宋丁还提到,很多固定资产投资,会涉及到政府财政的投资。但受去年财政收入负增长影响,今年要加大固投的资金投入面临较大难度。今年固投出现收缩甚至下滑,与财政状况存在直接关联。”


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级收入为3914.2亿元,同比下降4.8%。同时,据财新统计深圳市历年预算报告、市财政局数据,自1979年深圳特区成立至2023年,深圳历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基本保持增长,只在1990年同比下降5%。


此外,在社会零售总额方面,深圳市统计局指出,2025年1—5月,深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5.90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深圳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继续显效,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74.9%、34.4%、8.3%。网上零售持续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25.6%。


从整体趋势来看,高基数带来的增长压力与关税战的持续影响短期内难以缓解,出口增速回升面临较大难度。不过,经济结构中仍有亮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逆势增长无人机、3D 打印设备等产品产量激增,展现出强劲韧性。这意味着,深圳可以进一步依托自身科创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同时持续挖掘内需潜力,优化消费环境,通过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扩大内需,逐步对冲外部压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Post

纳米体育-追求健康,你我一起成长 – 海外业务爆发叠加中期分红,双重利好下锐明技术为何股价大跌?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张艺 商用车智能化企业锐明技术(002970.SZ)近日交出了上市后最佳中期业绩预告,同时,公司董事长提议实施每10股派现不低于4元的中期分红方案。 然而,两大好消息发布后,锐明技术股价7月11日逆市下跌超5%,过了一个周末依然没有缓过来,7月14日继续跌0.83%,报收46.81元/股,年内股价累计跌1.72%,最新市值84亿元。 为何市场对靓丽的业绩和分红均不买账?在分红的同时,锐明技术还公布了港股募资计划。若公司完成港股上市,将一定程度上稀释A股股东权益。 高管、大股东高位减持是市场近期对锐明技术担忧的另一原因。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公司目前无实际控制人,但股东们在上半年抱团高位套现了4.60亿元,这影响着投资者心态,也对二级市场股价走势形成一定冲击。 界面新闻记者致电锐明技术,公司证券部人士称,欧盟新法规要求带动了公司前装业务的增长。同时,公司加速海外业务拓展,港股上市意在国际化发展,与境外资本对接。 欧盟新规引爆前装业务 业绩预告显示,锐明技术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90亿元至2.20亿元,同比上升53.64%至77.90%。这是公司上市以来最好的半年报表现。 与一季报1.01亿元的归母净利润相比,锐明技术二季度的盈利中值(1.04亿元)与之基本相当。也是公司首次连续两个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超过1亿元。 不过,从过往年份来看,锐明技术二季度业绩通常大幅好于一季度,因此,这份业绩预告虽刷新了纪录却并未超出预期。 锐明技术单季归母净利润情况 制图:界面新闻记者 锐明技术是一家为货运、出租、公交等商用车提供物联解决方案的企业。公司业绩增长有两大原因,海外业务的快速增长和前装业务的大幅增长。这两部分业务销售占比提升,且均是高毛利率业务,因此公司业绩增长显著。 从区域来看,锐明技术往年国内外营收各占约一半。去年国内市场增长更优,贡献营收14.8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80%,占比上升至53.62%;而国外市场同比增幅约46%,营收12.88亿元,占比降至46.38%。 今年上半年,海外市场需求爆发,拉动锐明技术营收增长的动力又转向了海外业务。这种需求的增长是由政策所拉动的。 “主要是欧盟新法规要求汽车出厂前需要加装智能化产品,这带动了前装业务的增长。”锐明技术证券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Vision Zero”(零事故愿景)正成为国际交通安全战略的重要方向。欧洲、美洲和亚洲相继出台更严格的商用车安全标准,要求车辆配备智能驾驶辅助、盲区监测、紧急制动等安全技术,以期逐步消除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和重伤。 去年尤其是欧盟的强监管政策落地。欧盟GSRII系列法规要求新车上牌自2024年7月开始强制配备行驶区域信息提示系统、盲点信息提示系统等智能化产品。 […]

球友直播-足球篮球体育直播平台 – “算力新贵”协创数据70亿抢购服务器,财务高压警报拉响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 | 张艺 算力租赁新秀协创数据(300857.SZ)正将自身推向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赌局。 5月28日,协创数据公告,公司拟向多家供应商采购服务器,合同总金额预计不超过40亿元,公司购买服务器主要用于算力租赁服务。 这是继今年3月初30亿元采购后,近三个月来第二次大规模投入。 界面新闻发现,协创数据加速狂奔的算力租赁业务背后,财务高压警报已拉响,同时公司还面临采购风险、业绩兑现两大问题。 首先,近70亿元的重金投入,对协创数据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公司去年营收也才70亿出头。公司财务压力陡增,资产负债率由2024年末的55.66%大幅上升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65.80%,增加超过10个百分点。 最新一批设备的交付就在7月,资金支付周期较短,届时,协创数据资产负债率或继续上升。公司如何在业务扩张的同时保持财务的稳健呢? 其次,在国际贸易纠纷之下,服务器采购渠道是否通畅,也是协创数据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首批30亿元算力服务器是否已完成交付并投入使用?未来算力租赁业务何时能贡献业绩? “算力业务放量会在下半年。”协创数据证券部人士回应界面新闻称,公司目前算力业务供不应求,订单饱满。因此推进第二批采购。 二级市场对算力业务的拓展给出肯定态度。协创数据股价连涨两日,涨幅12.29%,最新股价80.04元/股,最新市值27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正值协创数据高管层的集体减持窗口期,叠加控股股东年内套现6亿元背景,市场隐忧难消。 急速扩张推高财务杠杆 协创数据为消费电子制造业起家,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在算力服务领域的布局及建设投入。 协创数据高管表示,当前中国能够支撑大模型训练的高端智算中心相对较少,高端算力相对不足。协创数据将抓住机遇,打造万卡集群的智算中心。 近三个月,公司两次披露算力资产购买公告,合计金额不超过70亿元。 协创数据对算力业务的期待颇高。公司认为,本次交易完成后,将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要素支撑,对公司开拓市场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

JRS低调看nba直播 – 深圳智平方的机器人要进车厂打工了

图片来源:智平方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深圳人形机器人正涌入车厂。 6月7日,深圳机器人公司智平方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搭载智平方全域全身VLA(GOVLA)大模型的通用智能机器人——AlphaBot 2(爱宝)将首次进驻东风柳汽汽车工厂。 这并非智平方机器人首次“进厂打工”,此前公司已跟某国际头部车企和吉利科技达成合作。 智平方公司方面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此次合作的突破性在于,国产具身大模型首次获得汽车制造全场景验证,机器人将在上下料、拖拽料车、贴挡风玻璃标签、收纳保护布等多个场景执行智能化作业,覆盖质量检测、装配作业、物流转运、工厂运维等关键制造环节。 东风柳汽汽车工厂中的智平方机器人 图片来源:智平方 在汽车制造领域,冲压、焊接、涂装环节已实现了80%-90%的自动化率;但在总装环节,大部分工作依旧需要人力解决,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部分重复性重体力劳动、对人体有害的劳动工种,机器人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 智平方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郭彦东此前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公司机器人聚焦室内、高度柔性的服务场景,“比如车厂总装线,场内物流、分拣上料、末端装配,柔性程度极高,就是适合机器人干的。”与此同时,车厂也对机器人提出柔性足够高、学东西足够快、交付足够稳定的需求。 值得指出,人形机器人与车厂的合作正值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节点。成立于1954年的东风柳汽是东风汽车集团旗下国有全资控股企业。作为东风集团的商用车生产基地、乘用车生产基地、自主品牌研发基地和东南亚出口基地,这家公司目前正加速推进电动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根据规划,东风柳汽将与智平方共同探索具身大模型在汽车制造全方位场景的首次深度应用。 来自深圳的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赶去打工路上:今年1月,乐聚机器人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北汽越野车,该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已揽获蔚来汽车、北汽越野车、江苏亨通等企业;优必选主要瞄准搬运、分拣、智拣环节,Walker S系列已进入吉利汽车、比亚迪、富士康、顺丰等工厂实训;众擎机器人计划未来两年在搬运、物流等场景落地,明年交付3000台机器人。 郭彦东认为,具身智能领域颠覆性的变化来自大模型,“大模型最核心的作用是让机器人有常识,学任务很快,可以通过远程快速学习新任务。这是这一代机器人的不同之处,它有点像学徒。” 智平方是国内最早专注机器人大脑的具身智能厂商,提出并系统性研发端到端VLA技术范式。今年4月,这家公司发布了全球首个自主研发的GOVLA大模型。常规的VLA大模型只是输出机械臂动作,而GOVLA大模型首次提出输出全身控制和移动轨迹,让机器人实现从“固定工位”到“全域行动”。 更强的大脑也让机器人具备多场景工作的可能性。智平方提供的视频显示,爱宝机器人在东风柳汽工厂可以完成上下料、拖拽料车、车门质检与贴保护布等环节。此外,机器人可依托其多模态感知能力,实时监控环境温度、设备异响等参数,替代人工高危巡查,以及操作扫码枪快速识别物料条形码。 从人工智能能力角度而言,从基本对话到复杂推理,到2-3级借助工具、4级自我学习、5级群体智能,行业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路径共识。眼下,计算能力已经转化为人工智能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尽快将人工智能能力转化为生产力。 经过2023年和2024年的技术飞跃,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核心问题是落地。B端是率先规模化的市场,其中工业被视为最快带来创收的场景。 而机器人率先进厂的一个原因还在于,机器人的真实训练场也来自工厂,数字化、智能化程度高的工厂能够反哺机器人行业,对后者进行训练。 人形机器人要成为真正的“打工人”,还要跨过不少门槛,数据就是重要的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