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in_Bwin – 全球顶级体育赛事高清直播 – 供应链降本明显,广州小马智行千辆Robotaxi量产提速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广州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Robotaxi量产迎来新进展。714日,小马智行宣布,第七代Robotaxi已有多款车型进入量产阶段,并开始公开道路测试。


2025年被小马智行定义为Robotaxi量产元年。715日,小马智行广深研发中心副总经理黄凯霖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目前正在部署千辆以上规模的量产,计划在年底前将车队规模将扩至1000辆,“我们希望借此实现单车盈亏平衡,而单车盈亏平衡是企业实现盈利的重要一环。”


据公司此前披露,截至4月上旬有约270Robotaxi在国内运营。这意味着,今年内还有数百辆Robotaxi量产目标。黄凯霖告诉界面新闻,第七代Robotaxi将会成为接下来量产的重点,联合广东本地主机厂进行车型平台的衔接和联合开发。


小马智行在今年4月首发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车规级是其最大亮点,从机器人大脑、预控制器、导航定位、传感器等零部件和子系统,都按照车规级标准打造,能够适应高低温、震动等环境,为全球首个采用100%车规级零部件的自动驾驶系统。


而从盈利角度来看,更显著的作用体现在降本上。黄凯霖提及,相比上一代,第七代系统的成本下降了70%。“一是因为量级扩大,这跟汽车工业规律相关,量级上去后成本会下降。另外,也跟集成工艺系统研发提升、供应链成本下降相关。全链条以广东本土制造为主,例如车辆平台是广汽埃安和丰田,传感器的重要合作伙伴是速腾聚创。”


小马智行在关键零部件的合作版图覆盖速腾聚创、地平线、英伟达、禾赛、四维图新等公司。以速腾聚创为例,公司方面向界面新闻表示,小马智行第七代车型搭载了速腾聚创四颗固态激光雷达E1等在内共六类量产传感器,E1为公司E平台的首款产品,具备120°×90°超广视场角,可极大提升智能驾驶近场盲区的感知能力。


过去几年,这家头部厂商通过芯片化方式将激光雷达价格下探至千元。关键零部件的成本下降随之传导到系统上,小马智行第七代系统的激光雷达成本相较上一代下降了68%,车载计算单元则下降了80%


目前,小马智行第七代系统已搭载在广汽埃安霸王龙、北汽极狐阿尔法T5、丰田铂智4x三款车型上。黄凯霖提及,尽管依托不同主机厂的车辆平台,但自动驾驶的套件可实现通用适配,未来甚至可能在新型重卡进行适配。跨平台适应性也是成本快速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正跟主机厂开展总装技术。


“全球范围来看,Robotaxi的量产规模比不上L2级,这是由于此前部分核心零部件还没有量产上车,或者零部件算力有限、达不到L4车规级。现在正通过技术自研、与车厂深度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黄凯霖说。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Robotaxi来到规模化转折点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核心硬件成本快速下降,包括激光雷达、计算芯片、传感器等在内的核心硬件正经历着成本与性能的双重突破,例如萝卜快跑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和采用最新技术,其Robotaxi车辆成本已经降到接近普通网约车水平。不过,硬件设施、软件开发和算法优化也给企业带来了高昂的成本,这些成本使得Robotaxi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厂商正通过车队扩张实现规模效应。此前,广汽埃安霸王龙已经获得道路测试牌照,在广州和深圳开启公开道路测试。即将举办的第十五届全运会将是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首个推广场景。黄凯霖提及,届时计划投入上百辆Robotaxi,在赛事场馆、酒店之间提供接驳服务,站点包括广州的奥体中心、深圳的欢乐海岸等。


第十五届全运会将于119日至21日在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举办。这是首届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运会。对于举办地而言,不仅是带动消费、拉动相关产业的重要机会,也是展示城市科技水平和形象的窗口。


而对于自动驾驶公司来讲,这是提升公众认知的时机。当政策诉求得到满足后,如何尽快实现单车运营毛利转正、更大规模投放车辆,成为当务之急。


快速增长的Robotaxi业务有望破解自动驾驶盈利难题。小马智行一季度财报显示,期内Robotaxi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00%1230万元,在总营收中占比增加约7.8个百分点至12.4%。该业务包括乘客车费和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两部分,其中乘客车费在一季度实现了800%的同比增幅。另一家广州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也在一季度报中首次单独披露Robotaxi收入占比,相关收入达到1610万元,在总营收中占比提升10.4个百分点至22.3%


据江海证券预测,2026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元,渗透率突破30%。随着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将车队规模扩至千辆级别,中国Robotaxi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盈利的临界点。


要实现单车平衡,一方面是降成本,另一方面需要提高运营效率和覆盖受众,增加收入。黄凯霖提及,行业内将和“万”视为两个重要的量产节点:“达到1000辆,意味着实现规模化效应,能跑通商业模式;至于10000辆以上,这是国内一些主机厂单条产线一年的产能,代表包含虚拟司机在内的系统走入主流体系,甚至可以做一体化集成。”


和出行平台合作成为扩大车队规模与合作生态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小马智行宣布了跟深圳西湖集团、广州公交集团、Uber、康福德高等平台的合作落地。文远知行也在年内宣布了跟腾讯、Uber的合作。5月,文远知行宣布在广州开通八条自动驾驶出行(Robotaxi)服务示范运营专线,称这是国内首个覆盖一线城市核心城区的24小时Robotaxi服务网络。中东亦是行业争夺的市场,文远知行计划从二季度起在阿布扎比公开道路开展没有安全员的纯无人试运营,小马智行则将在下半年接入Uber平台,在中东市场率先启动运营。


“推动政策开放、覆盖更多的中心城区,展开全天候全时段的测试运营,都是接下来需要突破的关卡。”黄凯霖指出。


而互认机制的突破也为扩大运营范围提供了可能性。去年12月,大湾区四地放开智能网联汽车资格互认,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深圳前海、深圳宝安共同签署了《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试点互认合作框架协议》。小马智行、如祺出行、酷哇科技、萝卜快跑成为首批试点互认企业。


该协议打破了自动驾驶车辆无法跨地区运营、资格无法互认的问题。“现在已经可以在广州南沙坐Robotaxi到深圳的机场。”黄凯霖提及,互认之前,车辆的牌照和行驶范围以城市为主体发放,只能标定城市内的行驶路线。而协议开放后,行驶范围相当于被打通了。不过,互认下也需要遵循跨城的相关规定,例如广州的网约车到深圳只能接往返订单。


广州、深圳已经实现自动驾驶运营范围的连通,但同为互认地的横琴暂未加入。黄凯霖指出,多地互认还要考虑互认地之间是否有道路直接连通。像前海和南沙就通过高速路实现物理连通,但横琴和其他互认区目前还没有,“所以我们希望‘黄金内湾’的城市和区域可以加快互认步伐,从现在的‘连线’发展为‘连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Post

币游·国际(中国游)官方网站 – 【专访】影目科技CEO杨龙昇:三年内,AI眼镜将替代50%的手机功能

图片来源:影目科技 界面新闻记者 | 林腾 梁宝欣 “今年订单已经破了10万台了,对比之前翻了大概三到五倍,现在在加速提拉供应链,保证交付”,AI眼镜公司影目科技CEO杨龙昇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影目科技是一家位于成都的AI眼镜公司,2021年创立。 根据IDC最新发布的《IDC Quarterly Augmented and Virtual Reality Headset Tracker, 2025Q1》报告,在2024年全球AR眼镜市场中,影目科技在2024年出货量占比达到47.6%,销售额占比为39.7%,均排在第一。 2025年7月,影目科技还完成超1.5亿元B2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普华资本、梁溪产发集团及神骐资本。 从VR到AR,一位金融毕业生的硬科技探索 杨龙昇2013年毕业于金融专业,是一位90后。但让人意外的是,他上大二之后就自学计算机,大三就开始写代码了。“我根本不喜欢金融”,杨龙昇说。 毕业那年,他做了个让亲友意外的决定:飞赴深圳,亲眼看看柴火创客空间新购入的Oculus原型机。在创客空间,他与副总裁聊了几句后,当场拿到offer,成为了一名产品经理。 他的第一项任务很直接:拆解这台原型机,再搭配国产零部件,卖给国内最早一批VR极客。“那时候国内VR圈加起来也就一两百人,我们都算早期参与者。”他回忆。 这段经历让他摸透了硬件开发的底层逻辑。2015年前后,他与一位清华导师在北京联合创业,为PICO、暴风等头部VR品牌提供交互模组。“华为、百度都找我们做过技术支持,行业那时很热”。然而VR设备好景不长,头部甲方公司陆续退出,行业陷入了萧条。 但在这个时候,AR技术的商用曙光却逐渐显现——2016年前后,光波导技术开始落地,他判断AR眼镜可能是新方向。于是他南下深圳,加入酷派,主导消费级AR眼镜的研发。2021年,杨龙昇带着酷派的团队独立创业,正式成立影目科技。 跟许多智能眼镜公司选择带主机接入的​BirdBath路线不同,影目科技在创业之初,坚定选择一体化设计的光波导路线。影目科技介绍,他们是国内最早实现无线一体式AR眼镜量产的厂商。 2024年,影目将总部迁至成都成华区,获地方政府场景支持​(如大熊猫基地AR导览),以及供应链协同,年销量突破10万台。同年推出INMO AIR3系列(1080P双目全彩显示,支持空间计算与AI自动化购物)和INMO GO2(专注翻译场景)。 “影目凭借一体化轻量化设计和AI能力深度融合,形成技术领先优势”,杨龙昇说,这是近期资方选择持续加注影目的核心原因。 影目AI眼镜。 […]

蓝鲸体育-蓝鲸NBA直播|中超直播|英超直播_蓝鲸体育官网 – 【专访】西昊董事长罗慧平:年销售额将破20亿,但人体工学椅行业仍未爆发

图片来源:西昊 界面新闻记者 | 梁宝欣 界面新闻编辑 | 林腾 “从2017年之后,我们每年都有30%—50%的增长,预计今年有望突破20亿销售额。我们在国内的人体工学椅市场排第一。”深圳西昊智能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慧平对界面新闻说。 西昊是一家人体工学椅公司,成立于2011年,总部位于深圳宝安,供应链在佛山。西昊给界面新闻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西昊的销售额近16亿元,产品进入到85个国家和地区,年销量突破150万件。 “我们明年应该会有一个现象级的产品出现,预计单款目标销量达到百万级”,罗慧平兴奋地向记者算起了“业绩账”,西昊的目标是未来10年持续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长——按30%的复利计算,3年就能实现规模翻倍,5年则能翻两番。 找不到工作,被逼创业 罗慧平是80后,在刚毕业三年的时间里,就换了多份工作。后来因过去履历不好看,难再找工作,便决定创业。 他笑着说,“找不到工作了,就自己给自己安排了一份工作,去创业。” 选择人体工学椅这一赛道,主要受家庭影响。当时罗慧平与家人一同创业,而其家人此前就从事家具生意,主营产品是椅子,还曾协助一个中国台湾品牌在华南地区搭建连锁专卖店。 开始创业那会儿,罗慧平就发现,用户对人体工学椅这类产品的认可度特别高,需求也旺,价格还卖得很贵——2007到2009年的时候,一张人体工学椅能卖到一万多,一套下来两三万,这样算下来,一家专卖店一个月也能做上百万元的业绩。 “刚好有机会就自己做这个产品,当时做线下成本很高,就想着如何降低成本。借着淘宝兴起,我们把产品放到线上,解决了用户选择少、购买不便的问题。坚持做了两年后,拥抱互联网的变化,从淘宝、天猫开始正规化运营。”罗慧平说。 2011年,罗慧平正式创立西昊的品牌,同时也吃到了最早的一波国内电商红利,2013年销量就破亿了。 不过,到了2014年底,人体工学椅市场趋于同质化,西昊陷入竞争劣势,产品价格从8500元跌至600元,积压了上千万库存,面临资金周转难题。因缺乏成本控制与低成本运营能力,西昊开始转型:收缩业务聚焦核心,投入技术创新,避开同质化。 久坐族的需求觉醒 CBNData数据显示,2024年人体工学椅线上市场同比增速达到43%。这背后是庞大的腰椎病患者。国家卫健委数据,2015年中国腰椎病患者已超2亿,且年增百万级;《2025人体工学座椅消费趋势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腰痛患者将达8.43亿。 罗慧平说:“大家经历了十几年的长期久坐办公之后,这个腰实在受不了。因为痛才觉醒,因为觉醒就愿意在这方面去投资。” 这种需求升级推动产业进化。中国办公椅最初是“打字椅”,上世纪80—90年代常见,仅靠两个海绵垫支撑背部,结构简单到几乎没有“设计”可言,仅满足“能坐”的功能。随着用户需求的升级,单一的支撑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强化腰部支撑、增加颈部托举等细分诉求相继出现,推动着椅子从“基础坐具”进化为“多维度支撑工具”。 2014年,面对同质化困境,西昊因响应用户需求实现突破:当时有用户提出希望人体工学椅腰部支撑可调节,罗慧平带领团队研发出带四向调节腰枕的M18产品,以差异化优势走出低谷。 […]

摩根娱乐|品质驱动体育发展,专注打造竞技直播未来 – 创始团队套现19亿离场,奇瑞接盘能助鸿合科技重生吗?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 | 张艺 上市刚满6年,鸿合科技(002955.SZ)邢氏兄弟等创始团队在分批套现后,即将放弃控制权,全身而退了。 6月11日,停牌四个交易日的鸿合科技公告,合肥瑞丞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瑞丞”)拟以15.75亿元收购公司25%股份,同时,创始人之一张树江放弃剩余7.55%股份的表决权。 交易完成后,鸿合科技进入无实际控制人状态,合肥瑞丞将成为间接控股股东。 界面新闻发现,这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资本退场。IPO前,来自关联公司的业务激增助推上市,关联股东突击入股坐享上市红利;上市后,业绩不达预期,资本股东减持退出;创始股东也步步为营,从移交管理权,到分批减持,再到特别分红,直至此次离场。 在这场资本游戏中,创始团队邢修青、邢正、王京、张树江四人合计套现19.23亿元,留下了营收三连降的公司。 然而,这对鸿合科技来说,或许不是坏消息。如此重大变更,新的资本力量加入,对业绩连年下行的鸿合科技来说,或许是转机。 接盘方为奇瑞系公司,市场对后续其可能带来的变化有期待,也有犹豫。公司股票6月11日复牌“一”字涨停,6月12日高开低走,收出长阴,最新股价26.65元/股,最新市值63亿元。 “现在还是原来的管理模式,主营业务没有变化。”鸿合科技证券部人士回应界面新闻称,控制权变更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以后续披露的信息为准。 创始团队套现19亿全身而退 鸿合科技是国内较早的从事教育信息化的公司,成立于2000年,2019年5月于深交所上市,主营产品为智能交互平板。 公司创始团队共四人,四人原是一致行动人,后邢氏兄弟与王京、张树江解除一致行动关系。目前实控人为邢修青、邢正兄弟。 协议转让前,四人合计持股比例52.96%。邢氏兄弟为一致行动人,直接和间接持股比例31.82%,王京、张树江各持股11.07%和10.06%。 本次协议转让后,瑞丞基金持股比例25%,创始团队虽不是一致行动人,但合计持股比例仍有27.96%。 因此,为保证控制权的稳定,张树江放弃表决权,四人也出具《关于不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承诺函》,瑞丞基金取得控制权。 此次转让中,邢氏兄弟套现最多,邢修青控制的鸿达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达成”)转让价款6.12亿元,邢正套现6.30亿元。王京和张树江分别套现1.74亿元和1.59亿元。 其中,邢修青的交易比例超出了限售承诺——即在担任董事或高管期间,每年转让股份不得超出直接或间接持有股份总数的25%。为此,邢修青还申请了豁免限售承诺。 王京和张树江则是以25%的比例卡线转让。邢正不属于公司董事或高管,不受此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