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体育-蓝鲸NBA直播|中超直播|英超直播_蓝鲸体育官网 – 【专访】西昊董事长罗慧平:年销售额将破20亿,但人体工学椅行业仍未爆发


图片来源:西昊

界面新闻记者 | 梁宝欣

界面新闻编辑 | 林腾


“从2017年之后,我们每年都有30%—50%的增长,预计今年有望突破20亿销售额。我们在国内的人体工学椅市场排第一。”深圳西昊智能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慧平对界面新闻说。


西昊是一家人体工学椅公司,成立于2011年,总部位于深圳宝安,供应链在佛山。西昊给界面新闻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西昊的销售额近16亿元,产品进入到85个国家和地区,年销量突破150万件。


“我们明年应该会有一个现象级的产品出现,预计单款目标销量达到百万级”,罗慧平兴奋地向记者算起了“业绩账”,西昊的目标是未来10年持续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长——按30%的复利计算,3年就能实现规模翻倍,5年则能翻两番。


找不到工作,被逼创业


罗慧平是80后,在刚毕业三年的时间里,就换了多份工作。后来因过去履历不好看,难再找工作,便决定创业。


他笑着说,“找不到工作了,就自己给自己安排了一份工作,去创业。”


选择人体工学椅这一赛道,主要受家庭影响。当时罗慧平与家人一同创业,而其家人此前就从事家具生意,主营产品是椅子,还曾协助一个中国台湾品牌在华南地区搭建连锁专卖店。


开始创业那会儿,罗慧平就发现,用户对人体工学椅这类产品的认可度特别高,需求也旺,价格还卖得很贵——2007到2009年的时候,一人体工学椅能卖到一万多,一套下来两三万,这样算下来,一家专卖店一个月也能做上百万的业绩。


刚好有机会自己做这个产品当时做线下成本很高,就想着如何降低成本。借着淘宝兴起,我们产品放到线上,解决了用户选择少、购买不便的问题。坚持做了两年后,拥抱互联网的变化,从淘宝、天猫开始正规化运营。”罗慧平说。


2011年,罗慧平正式创立西昊的品牌,同时也吃到了最早的一波国内电商红利,2013年销量就破亿了。


不过,到了2014年底,人体工学椅市场趋于同质化,西昊陷入竞争劣势,产品价格从8500元跌至600元,积压上千万库存,面临资金周转难题。因缺成本控制与低成本运营能力,西昊开始转型:收缩业务聚焦核心,投入技术创新,避开同质化。


久坐族的需求觉醒


CBNData数据显示,2024年人体工学椅线上市场同比增速达到43%。这背后是庞大的腰椎病患者。国家卫健委数据,2015年中国腰椎病患者已超2亿,且年增百万级;《2025人体工学座椅消费趋势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腰痛患者将达8.43亿。


罗慧平说:“大家经历了十几年的长期久坐办公之后,这个腰实在受不了。因为痛才觉醒,因为觉醒就愿意在这方面去投资。”


这种需求升级推动产业进化。中国办公椅最初是“打字椅”,上世纪80—90年代常见,仅靠两个海绵垫支撑背部,结构简单到几乎没有“设计”可言,仅满足“能坐”的功能。随着用户需求的升级,单一的支撑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强化腰部支撑、增加颈部托举等细分诉求相继出现,推动着椅子从“基础坐具”进化为“多维度支撑工具”。


2014年,面对同质化困境,西昊因响应用户需求实现突破:当时有用户提出希望人体工学椅腰部支撑可调节,罗慧平带领团队研发出带四向调节腰枕的M18产品,以差异化优势走出低谷。


此后,西昊沿着“满足细分需求”的路径持续加码技术创新:如推出“太空底盘”“6D扶手”,细化座椅的可调节性,将座椅拆解为137个可调部件,而行业普遍是数十个。此外,“太空底盘”借鉴航天技术,采用特种玻璃纤维材料,形成了玻纤弹片基础材料,突破传统限制,使产品实现145°后仰。


支撑创新的是持续投入:西昊每年将13%—16%的利润投入研发,100多人的研发团队占公司非生产制造类员工总数的20%。


不过,2014年推出的M18产品虽帮助西昊突破了同质化困境,却未能带动其快速增长。西昊直到2017年后才实现快速发展,这与渠道的调整密切相关。


2017年,西昊在国内市场面临价格竞争胶着的局面,且线上渠道集中度提升对品牌要求更高。基于全球市场规模庞大、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力强的判断,西昊决定进军海外。


2018年,西昊团队尝试将M18人体工学椅以近200美元的价格上架亚马逊美国站。当时欧美品牌的人体工学椅价格高达上千美元,200美元左右市场近乎空白。结果大获成功:产品入仓后一个月售罄,前6个月销量超8000张,全年累计销售额超340万美元。


之后西昊加速扩展海外市场。截至2024年,西昊产品已出口至85个国家和地区,当年海外销量达45万张。


人体工学椅市场未来将“人均两张”


我们现在推出的产品都会被同行全线对标,新品一上市,第一波一大半都是被同行买走的一看后台的收货地址,我说怎么又去他家,罗慧平说。不过,他也希望有更多同行参与进来,共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因为没有竞争的行业,要么缺乏发展前景,要么会导致企业失去进步的动力。


他以智能手机行业为例,“智能手机要是只有苹果一家做,整个智能手机市场没那么大,因为各方面的生态应用认知跟不上,供应链也跟不上。”


罗慧平认为,人体工学椅行业真正爆发的时刻尚未到来,西昊一直在为此做准备“2017年后我们每年保持30%50%的增长,但这并非市场整体爆发所致——如果是市场爆发应是全行业普涨,而不是只有几家增长,我们自身的增长更多源于产品打磨与渠道拓展。”


他进一步分析,目前国内人体工学椅市场规模约400—500亿元,全球市场规模则达2000多亿元,但这一数据主要基于过去以To B市场为主的统计,“如果算上未来To C市场的需求,比如每家每户配备一张人体工学椅,整个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0—5000亿元。这个市场仍处于培育阶段,发展空间还很大。”


西昊的愿景是让人人都能用上西昊的人体工学椅,并为此规划了三个阶段的目标:第一阶段,实现四亿家庭一户一张;第二阶段,达到人均一张;第三阶段,做到人均两张,确保家里一张、工作的地方也有一张。


在罗慧平看来,实现愿景的核心逻辑在于:要让人体工学椅成为“普世性”产品,必须通过降本扩大终端需求——只有成本降下来,才能让更多人用得起,进而释放更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西昊的产品目前采用的是直接成本定价法:产品价格仅包含直接成本与所有费用成本,连研发费用都未计入其中——研发投入全部从利润中支出,产品定价既不考虑研发成本,也不涉及管理成本的分摊。其核心逻辑是省去用户无感知的开支,比如老板办公室设施。


在与供应商合作时,西昊也坚持这一原则:明确要求供应商不得将老板的个人开销摊入成本。罗慧平解释,消费者没必要为没享受到的东西买单”。他举例,“老板一天喝五瓶茅台,这与用户的产品体验无关,凭什么让用户为此付费?”


对于供应商的成本核算,西昊的标准是“用了多少面积就只算多少面积的成本,用了多少人力就只计多少人力的费用”。


可以这样说,西昊对过去的家具业供应链进行了一轮理念改造。不仅如此,西昊还主动帮助供应链企业降本增效——通过自身积累的行业数据,指出同行在该环节的成本控制更具优势,建议借鉴优化,为供应商提供明确的降本方向。


“不管是研发的投入,还是供应链的管理,我们都是奔着用户的需求去,用户需要好的产品,就专门投研发,用户说想要便宜点买到,我们就搞工程降本”,罗慧平说,未来西昊将聚焦三点:强化产品力、拓展各类渠道、提升品牌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Post

全球直播-NBA直播吧_足球直播吧_体育直播吧_全球体育直播网 – 从新材料到低空经济,长三角企业前往广东寻找商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广东、江苏、浙江均为国内经济强省,眼下正在互相取经、寻求产业链协同。 6月19日,2025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在广州举办。本次招商会共达成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加工、低空经济等产业领域的投资项目661个,投资总额3022亿元;其中21个重点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投资金额409亿元。 该会议今年为第三届。与往届不同的是,今年邀请了江浙企业以组团形式参加,并前往不同地市考察。会上,部分江浙和上海企业进行了落地项目签约。如浙江创富新材料有限公司计划在江门市落地高端新型材料研发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年产值预计10亿元;江苏智荟港科技产业集团将在佛山市落地智荟港低空装备制造基地,万洋众创城投资集团则计划在汕头市落地科技城项目。 广东、江苏、浙江的经济活力在国内位于前列,2024年GDP分别达到14.16万亿元、13.7万亿元和9.01万亿元,位居国内第一位、第二位和第四位。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营企业活力强、制造业基础雄厚,是三个省份的共同点,同时也都处于培育新动能、产业升级的阶段。 广东面向长三角企业的招商,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改革开放后,江浙企业多以代工形式嵌入广东制造业链条,集中于纺织、玩具、家电等传统制造业。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广东推动产业升级,对江浙高技术企业抛出了橄榄枝,如广州引入了浙江瑞立集团的子公司,布局汽车零部件产业链。 以恒力集团为例,这家成立于1994年的公司是苏州首批纺织企业,并沿着产业链发展出化纤、聚酯、PTA、精细化工、新材料、造船等业务。恒力集团在惠州市落地了500万吨/年PTA项目,补齐了惠州石化产业链中下游短板。恒力集团董事长、总裁陈建华会上指出,2024年,集团在广东地区销售收入超过1100亿元。 江浙企业在粤的投资历程是区域经济合作和产业升级的缩影。目前,如何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中巩固领先地位,是三省共同面临的挑战,也促使省份间寻找产业链协同的机会。 宁波高启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主要服务于各地省市政府的招商引资,公司董事长高小波告诉界面新闻,此次组织了26家上市公司和部分民营企业500强的公司来投资考察,“我们调研发现,现在很多企业家的投资意愿是减弱的,但是相对于其他省份,来广东投资的意愿会更强,产业链成本、营商环境,都是他们考虑的因素。” 高小波透露,此次邀请来的企业以制造业为主,涉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有几个投资规模过百亿的项目正在对接洽谈中,其中在谈的最大投资项目将达到700亿元。广东既有深圳、广州等研发重镇,也有土地和用工成本较低的非珠三角地区,例如此次参会的一家食品行业上市公司对接的是河源市。 在国内,招商引资的政策环境正在变化。从去年先后发布的《关于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再到今年1月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从法律层面禁止各地政府以减免税费、地价、补贴等优惠形式招商引资。 高小波认为,这反而是广东的机会,“因为接下来比拼的是营商环境、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能力,这是广东相对其他省份更具优势的地方。” 例如当下最火热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今年4月,上汽集团旗下的上汽创投入局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行业,完成对深圳市诺仕机器人有限公司的独家天使+轮投资。 深圳诺仕机器人主要研发行星滚柱丝杠,该部件通常作为传动装置与电机配合使用。公司产品总监陈建辉6月19日透露,行业难题在于微型行星滚柱丝杠的部分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国手上,而公司通过自研工艺已经实现了稳定C5级行星滚柱丝杠的量产,上量后预计可以让现有价格降低80%,达到百元级别。 “我们主打人形机器人,下一步目标是先把灵巧手做好,超微型这方面目前是我们的优势。” 陈建辉说。 除了研发优势,市场优势是广东另一吸引力。中创新航科技集团总部位于常州,公司董事长刘静瑜接受界面新闻等采访时提到,计划将全球首个5C充电的增程电池项目放在江门。此前,公司的江门一期项目已经满产,投资规模135亿元,产能超过30GWh,首年带动了新能源产业链投资额超过150亿元;二期项目即将动工,投资规模将超过100亿元。 “两期项目加起来,届时江门基地将成为全省最大的动力和储能电池生产基地。”刘静瑜提到,公司的超长循环电池已经在江门实现量产,下一代6.25兆的集装箱系统配套392安时电池将在江门实现全球首发,“储能行业都在说,下一代要做600安时级左右的电池,我们的600安时级大电芯也将在江门落地。” […]

一竞技官网 – 从一开始·竞无止境 – 人形机器人公司接连斩获“大单”,产业链降本加速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方卓然 刘素楠 杨冰柯 梁宝欣 界面新闻编辑 | 林腾 人形机器人超级订单不断。 2025年7月,继智元联合宇树拿下1.24亿大单之后,优必选自研的工业人形机器人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项目金额为9051.15万元。 此前,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5年至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该项目总预算1.2405亿元(含税),分为两个标包: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由智元机器人以7800万元中标;小尺寸人形机器人、算力背包及五指灵巧手由宇树科技以4605万元中标。 和智元、宇树不同,此次优必选独家拿下近亿订单,再次刷新了人形机器人单笔订单记录。 今年以来,随着技术突破持续推动机器人成本降低,催化推动市场开拓,而商业化落地反哺产业链升级 ,有望让人形机器人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价格打下来,机器人领回家 2025年,注定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全年预计将有5万台人形机器人下线,国内多家机器人厂商订单“破千”。 今年4月的业绩发布会上,优必选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周健就曾表示,“今年优必选的目标是生产约1000台人形机器人,全部进入客户的真实场景,采集更多数据。” 而智元、宇树今年今年的量产目标也均定在千台以上。 资料显示,优必选此次中标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已进入蔚来、比亚迪等车企生产线,承担搬运、装配等高强度任务。其自研的热插拔换电系统使机器人实现3分钟自主续航,故障率较传统工业机器人下降42%。而智元与宇树的联合中标项目,则首次将人形机器人批量应用于通信设备制造场景,全尺寸机型需满足复杂环境下的多任务交互能力。 上述采购方并非实验室或科研机构,而是对成本敏感、效率优先的制造业巨头 。 其中,中国移动在对智元、宇树采购说明书中明确要求“单台日均作业时长不低于16小时”,倒逼供应商在可靠性与经济性间找到平衡点。这种来自真实场景的严苛需求,成为检验技术成熟度的最佳试金石。 大单降临,或是推动人形机器人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步。 […]

纳米体育-追求健康,你我一起成长 – 海外业务爆发叠加中期分红,双重利好下锐明技术为何股价大跌?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张艺 商用车智能化企业锐明技术(002970.SZ)近日交出了上市后最佳中期业绩预告,同时,公司董事长提议实施每10股派现不低于4元的中期分红方案。 然而,两大好消息发布后,锐明技术股价7月11日逆市下跌超5%,过了一个周末依然没有缓过来,7月14日继续跌0.83%,报收46.81元/股,年内股价累计跌1.72%,最新市值84亿元。 为何市场对靓丽的业绩和分红均不买账?在分红的同时,锐明技术还公布了港股募资计划。若公司完成港股上市,将一定程度上稀释A股股东权益。 高管、大股东高位减持是市场近期对锐明技术担忧的另一原因。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公司目前无实际控制人,但股东们在上半年抱团高位套现了4.60亿元,这影响着投资者心态,也对二级市场股价走势形成一定冲击。 界面新闻记者致电锐明技术,公司证券部人士称,欧盟新法规要求带动了公司前装业务的增长。同时,公司加速海外业务拓展,港股上市意在国际化发展,与境外资本对接。 欧盟新规引爆前装业务 业绩预告显示,锐明技术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90亿元至2.20亿元,同比上升53.64%至77.90%。这是公司上市以来最好的半年报表现。 与一季报1.01亿元的归母净利润相比,锐明技术二季度的盈利中值(1.04亿元)与之基本相当。也是公司首次连续两个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超过1亿元。 不过,从过往年份来看,锐明技术二季度业绩通常大幅好于一季度,因此,这份业绩预告虽刷新了纪录却并未超出预期。 锐明技术单季归母净利润情况 制图:界面新闻记者 锐明技术是一家为货运、出租、公交等商用车提供物联解决方案的企业。公司业绩增长有两大原因,海外业务的快速增长和前装业务的大幅增长。这两部分业务销售占比提升,且均是高毛利率业务,因此公司业绩增长显著。 从区域来看,锐明技术往年国内外营收各占约一半。去年国内市场增长更优,贡献营收14.8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80%,占比上升至53.62%;而国外市场同比增幅约46%,营收12.88亿元,占比降至46.38%。 今年上半年,海外市场需求爆发,拉动锐明技术营收增长的动力又转向了海外业务。这种需求的增长是由政策所拉动的。 “主要是欧盟新法规要求汽车出厂前需要加装智能化产品,这带动了前装业务的增长。”锐明技术证券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Vision Zero”(零事故愿景)正成为国际交通安全战略的重要方向。欧洲、美洲和亚洲相继出台更严格的商用车安全标准,要求车辆配备智能驾驶辅助、盲区监测、紧急制动等安全技术,以期逐步消除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和重伤。 去年尤其是欧盟的强监管政策落地。欧盟GSRII系列法规要求新车上牌自2024年7月开始强制配备行驶区域信息提示系统、盲点信息提示系统等智能化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