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娱乐|品质驱动体育发展,专注打造竞技直播未来 – 创始团队套现19亿离场,奇瑞接盘能助鸿合科技重生吗?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 | 张艺


上市刚满6年,鸿合科技(002955.SZ)邢氏兄弟等创始团队在分批套现后,即将放弃控制权,全身而退了。


6月11日,停牌四个交易日的鸿合科技公告,合肥瑞丞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瑞丞”)拟以15.75亿元收购公司25%股份,同时,创始人之一张树江放弃剩余7.55%股份的表决权。


交易完成后,鸿合科技进入无实际控制人状态,合肥瑞丞将成为间接控股股东。


界面新闻发现,这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资本退场。IPO前,来自关联公司的业务激增助推上市,关联股东突击入股坐享上市红利;上市后,业绩不达预期,资本股东减持退出;创始股东也步步为营,从移交管理权,到分批减持,再到特别分红,直至此次离场。


在这场资本游戏中,创始团队邢修青、邢正、王京、张树江四人合计套现19.23亿元,留下了营收三连降的公司。


然而,这对鸿合科技来说,或许不是坏消息。如此重大变更,新的资本力量加入,对业绩连年下行的鸿合科技来说,或许是转机。


接盘方为奇瑞系公司,市场对后续其可能带来的变化有期待,也有犹豫。公司股票6月11日复牌“一”字涨停,6月12日高开低走,收出长阴,最新股价26.65元/股,最新市值63亿元。


“现在还是原来的管理模式,主营业务没有变化。”鸿合科技证券部人士回应界面新闻称,控制权变更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以后续披露的信息为准。


创始团队套现19亿全身而退


鸿合科技是国内较早的从事教育信息化的公司,成立于2000年,2019年5月于深交所上市,主营产品为智能交互平板。


公司创始团队共四人,四人原是一致行动人,后邢氏兄弟与王京、张树江解除一致行动关系。目前实控人为邢修青、邢正兄弟。


协议转让前,四人合计持股比例52.96%。邢氏兄弟为一致行动人,直接和间接持股比例31.82%,王京、张树江各持股11.07%和10.06%。


本次协议转让后,瑞丞基金持股比例25%,创始团队虽不是一致行动人,但合计持股比例仍有27.96%。


因此,为保证控制权的稳定,张树江放弃表决权,四人也出具《关于不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承诺函》,瑞丞基金取得控制权。


此次转让中,邢氏兄弟套现最多,邢修青控制的鸿达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达成”)转让价款6.12亿元,邢正套现6.30亿元。王京和张树江分别套现1.74亿元和1.59亿元。


其中,邢修青的交易比例超出了限售承诺——即在担任董事或高管期间,每年转让股份不得超出直接或间接持有股份总数的25%。为此,邢修青还申请了豁免限售承诺。


王京和张树江则是以25%的比例卡线转让。邢正不属于公司董事或高管,不受此限制。


转让定价为每股26.6227元,与市场收盘价相比,并不低。鸿合科技停牌前的收盘价为25.49元/股,转让价似乎略有溢价,实则低于发行价。


二级市场上鸿合科技的股价长期低于发行价(52.41元/股),6月11日公司股价涨停后,才刚刚站上发行价,后复权收盘价52.75元/股。


原始股东的持股成本远低于发行价,如此套现获利依然不菲。


鸿合科技此次股份转让情况(2025年6月)  图源:公告


在离场之前,创始人团队还薅了一把上市公司的“羊毛”。


2025年3月,鸿合科技实施了一次特别分红,向全体股东每10股拟派现12.81元(含税),共派发3.00亿元。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2.22亿元,此次分红是去年净利润的135%。


以持股比例计划,约1.18亿元的分红落入了创始团队的口袋。


创始团队的离场之心早有端倪。2021年起,创始人逐渐退居幕后。


  • 2021年王京卸任总经理职务。
  • 2023年邢修青和张树江分别卸任董事长职务和副董事长职务。
  • 董事长一职由原总经理、董秘孙晓蔷接任,此人是经济专业出身。


2024年一季度,王京、张树江二人便通过协议转让分别套现2.09亿、1.39亿元。


加上本轮协议转让规模,创始团队合计套现19.23亿元,彻底退出鸿合科技的管理。


需要留意的是,一旦交易完成,创始团队今年便卡线或超线转让股份,所持剩余股份比例仍高,未来几年是否依然有协议转让计划?


2024年3月王京、张树江协议转让情况


业绩三连降的两大原因


创始团队无心恋战与鸿合科技业绩表现有着直接关系。


鸿合科技上市六年,业绩两年在增,四年在降。尤其是近两年以来,在教育市场预算紧缩、竞争加剧之下,公司处于营收和净利润双降趋势。


营业收入方面,鸿合科技三连降,由2021年的峰值58.11亿元降至2024年的35.25亿元。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5.10亿元,同比下滑7.40%;归母净利润只有585.05万元,同比大降76.67%;扣非归母净利润更是亏损近300万元。


鸿合科技营业收入情况   来源:wind


首先,业绩下滑与行业竞争加剧、产品技术迭代相关。


近年来,鸿合科技在交互平板的竞争中落于下风。“鸿合早期是日立投影仪中国区总代起家,之后自研了电子白板,进教育行业很早,当了十几年的电子白板行业老大,是一家积累不错的公司。”一位智能交互产品从业人员告诉界面新闻,之后电子白板的路线被液晶交互大屏路线反超了。


据了解,2015年起,多媒体市场技术更迭,液晶交互平板取代了投影白板成为行业主流。鸿合的合作伙伴之一日立也退出投影市场。


传统投影业务萎缩后,鸿合科技不得已转型至液晶交互平板领域,但遭希沃、MAXHUB品牌的挤压,已失去了往日的领先优势。


其次,大客户的进退左右了公司的业绩。


上市后的业绩大幅波动并非没有预兆。IPO前,界面新闻独家发现,


2017年鸿合科技与智能交互显示品牌商Promethean(以下简称“普米”)公司建立了OEM/ODM合作关系,并为其大规模生产智能交互平板产品。


2017年合作首年Promethean就为鸿合科技贡献了5.03亿元营收,占比13.93%;2018年贡献9.38亿元,营收占比上升至21.4%。这种业务关系对鸿合科技的业绩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鸿合科技2017年和2018年分别实现营收增长超过30%和超过20%,同期归母净利润为2.04亿元和3.36亿元,同比增长230.84%和64.55%。


另一方面,鹰发集团作为除创始团队外的最大股东,于上市前突击入股鸿合科技。知名投资人卫哲是鹰发集团的最终受益人,在2017年至2020年出任鸿合科技董事。


新客户与新股东之间存在交集。Promethean当时是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福建网龙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龙”)的全资子公司,卫哲曾与网龙公司曾成立合资公司,并担任合资公司董事,卫哲还曾与网龙公司合作投资91无线,获利颇丰。


向上的业绩为鸿合科技敲开了上市之门。


然而,2019年上市首年,鸿合科技便增收不增利,归母净利润下滑6.58%;次年更是营收净利润双降,归母净利润当年只有8,166.33万元,同比降幅74%。


上市后,鸿合科技不再披露与Promethean之间的具体经营往来数据。


资料显示,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鸿合科技不再为原第一大代工客户普米提供代工服务,而专注于自有品牌“Newline”的成长。


“交互大屏行业,2024年Newline全球市占率约6.1%,普米市占率约4.9%,都是市占率较高的品牌。”上述智能交互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


可见,两大品牌失去其一,对鸿合科技确有一定影响。公司也是自2022年起营收开始下滑的。


与普米“断交”之时,资本鹰发集团同步退场,接连提出四轮减持计划。上市之初,其持股比例为7.29%。


  • 在2020年限售股解禁首年,鹰发集团便提出减持计划,拟减持不超过总股本的1.80%。但首次未减持。
  • 2022年4月,鹰发集团再次提出减持计划,这次合计减持了总股本的2.23%,套现1.18亿元。
  • 2022年10月起,上次减持刚完成,鹰发集团开启第三轮减持。此轮共减持总股本的3.56%。
  • 2023年,鹰发集团又提出第四轮减持,此后这位股东退出了鸿合科技十大流通股名单。


新股东如何跨界整合?


业绩承压、创始团队退出的鸿合科技因奇瑞的介入而带来了想象空间。从股价复牌涨停又大跌可以看出,二级市场对后市有所迟疑。


合肥瑞丞的控股股东为芜湖奇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奇瑞资本),奇瑞资本持有合肥瑞丞80%股权,奇瑞资本的股东为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各持50%股权。


 


 


合肥瑞丞的股权结构


奇瑞今年在资本市场还有另两大动作。2025年2月,奇瑞汽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3月,奇瑞又以4.13亿元收购科创板上市公司万德斯(688178.SH)。万德斯是一家环境治理企业。


不可忽视的是,奇瑞作为汽车行业知名企业,其优势领域与鸿合科技现有主营业务差距较大,万德斯同样如此。各方之间如何协同还是未知之数。


拿下鸿合科技的控股权目的,合肥瑞丞表示是看好公司所处行业与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前景。


新股东对鸿合科技的整合势在必行。


公告显示,瑞丞基金没有在未来12个月内改变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计划,不过,公告也指出,“不排除根据上市公司实际情况在未来12个月内对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的资产和业务进行出售、合并与他人合资或合作、或上市公司拟购买或置换资产”。


这意味着,年内鸿合科技或存在重组的可能。


鸿合科技急需业绩来支撑估值。公司颓势何时扭转,后续还要看新股东实质性的落地动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Post

BWIN必赢·国际(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 香港抢占RWA风口:基础设施、生态规模与产业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接连公布了一系列与数字资产发展的利好政策后,如何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产品生态,成为香港面临的议题。 “(业界)关注度很高,特别是港府发布宣言以后。以前一年用完一盒名片,现在一个月就能发完三盒。”7月23日,一位香港资产管理行业人士告诉界面新闻。 掀起最新浪潮的是6月底公布的《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下称《宣言2.0》)。对比三年前发布的首份宣言,最新的政策明确提出推动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和稳定币发展,将香港建设为数字资产领域的全球创新中心。 所谓RWA代币化,即Real-World Asset Tokenization,指将现实世界的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转化成数字代币,以便在链上进行持有、交易、拆分或抵押等操作。 眼下,RWA正成为链上金融发展的核心组成。无论是债券、不动产,还是应收账款、商品票据,越来越多的传统资产以代币化形式被引入链上系统,也为机构投资者打开了新一轮的增长通道。 根据波士顿咨询(BCG)公布的估算数字,至2030年,全球代币化市场有望达到16万亿美元规模,这一数字大致相当于当前黄金市值的三倍。 而香港由于低税率等优势,自2015年虚拟货币交易起势以来,一直是重要的交易中心之一。由区块链驱动的Web3浪潮逐渐重塑全球金融格局,打破了现实资产和数字资产的界限。随着虚拟资产领域出现转变,香港特区政府在最新的宣言中开始以“数字资产”代替“虚拟资产”的表述。 上述资产管理行业人士提及,现时传统券商都在关注Web3,因为交易环节历来存在很多痛点,例如基金申赎需要一定周期。对于传统平台而言,Web3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技术变革解决交易环节中的效率问题,未来包括两个延伸方向,一个是提升周转效率和配置效率,另一个是孵化下一代客户,很多新客户可能不像传统客户一样投资固收、库存等类型,更多希望快速抢占未来市场。 “从结构性角度来看,RWA的发展跟三个因素紧密相关,首先是技术,包括钱包、代币化底层等,这些方面已经不成问题;第二是分销渠道等基础设施,是目前明显的痛点;最后是应用场景。”该人士表示。 星路科技CEO蔡华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从行业来看,基础设施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较为缺失,“港府推动的力度很大,留给业界的时间并不多。目前在场机构以两大类为主。一类是资产方,包括资产管理公司、具备相当资产的客户。第二类是分销方,即各类证券公司和银行。他们迫切想要接入这个市场,但是发现基础设施方面和传统金融完全不一样。” 星路科技为复星旗下复星财富控股自主孵化的一站式财富科技平台,合作伙伴涵盖券商、银行、家族办公室、财务管理机构等金融机构,在今年4月成为香港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的重点企业之一。7月23日,这家公司发布一站式RWA技术、发行及分销平台——FinRWA Platform 1.0,旨在解决基础设施问题。 “机构进入市场,需要做一系列动作,包括绑钱包、地址验证、上链、场内场外KYT验证,这些都是传统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完全不具备的功能,而我们的系统能够解决这些痛点。”蔡华提及,该平台系统可以为资产方提供香港合规的RWA发行指引和技术支持,并为各类型金融机构接入RWA和稳定币市场的分销和交易提供服务。除了快速进入市场,也能解决合规问题。 “分销渠道的需求很大,最终需要构建一套销售网络,才能把RWA产品带到客户面前。Web3是去中心化的链条,而Web2是中心化的交易平台,机构希望有一套介于两者之间的分销体系,当RWA产品发布后,可以得知有多少金融机构接入、分销。”蔡华指出,FinRWA Platform 1.0就打通了Web2和Web3体系,突破点体现在能够和传统资产进行联动,“如果客户想把虚拟资产和股票结合在一起,我们和几个供应商已经做好了系统的联调、打通,可以实现这个需求;如果涉及传统银行业务,想独立做钱包业务,我们也有独立的部署。”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RWA产品为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基金在传统金融里发挥着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的作用,这个标准化的产品和应用场景为代币化提供了起点。 《宣言2.0》进一步提出扩展代币化产品种类,加大力度拓展代币化方案:推动更广泛的资产及金融工具代币化,展示该技术在不同界别,包括贵金属(如黄金)、有色金属及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板)等的多元应用;鼓励创新应用场景,包括代币化传统金融产品(如货币市场基金及其他基金)以及现实世界资产(如电动车充电站)的收益流。 […]

哈哈体育_十年运营 信誉无忧 – 深圳前5个月四大经济核心指标跑输全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梁宝欣 2025年6月—7月上旬,深圳市及下辖各区(除深汕特别合作区外)相继公布了1—5月的经济运行数据。 从今年前5个月的整体经济表现来看,深圳市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以及进出口总额增速这四项关键经济指标上,均低于全国同期增速水平,分别为3.5%、-9.2%、4.7%、-1.9%。 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员宋丁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今年1—5月深圳经济运行的四个指标,其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深圳去年的整体经济增长及相关数据增速均处于较高水平,这意味着其今年的增长起步点较高。在这样的基础上,今年要继续维持此前的高增速难度较大,且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今年的增速表现。 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2024年1—5月深圳经济运行呈现“工业保持快速增长、投资规模扩大、市场销售稳定增长、货物进出口快速增长”的特征,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其余各项指标均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更关键的另一方面是,今年关税战对深圳经济的影响特别大。深圳去年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位居榜首,其经济因此在今年受到了关税战的较大冲击。此外,深圳进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占比很高。因此,关税战爆发后,短期内市场震荡剧烈,出口订单大幅减少,不仅直接拉低了深圳的进出口数据,也对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工业制造领域的核心指标造成了冲击。”宋丁说道。 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深圳一直是外向型经济城市,2024年其出口2.81万亿元,增长14.6%,连续32年居国内外贸城市首位。但结合今年前5个月的出口数据表现,深圳要想保持上一年的高增长水平,绝非易事。今年1—5月,深圳全市进出口总额17751.13亿元,同比下降1.9%,其中出口10584.85亿元,下降8.6%;进口达7166.28亿元,同比增长10.1%。 而同为外向型经济特征显著的城市,在关税战的大背景之下,东莞今年前5个月的出口数据增速却跑赢深圳。2025年1-5月,东莞市外贸进出口总额6158.5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出口3717.4亿元,同比增长11.2%;进口2441.1亿元,同比增长28.5%。 其中,去年同期的基数差异是影响今年增速的关键原因。2024年1—5月,深圳市出口11592.65亿元,增长37.2%;东莞市出口3286.1亿元,下降3.4%。 此外,市场拓展策略的差异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从深圳的情况来看,2024年其前三大贸易伙伴为东盟、香港、美国,进出口合计占42.5%,2025年3月变为香港地区、东盟、台湾地区,同时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持续增长。​ 东莞2024年进出口总额中欧美市场占比约30%—40%,其近年发力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2025年1-2月对东盟进出口增57.4%,占比达18.6%,支撑出口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出口整体下降8.6%,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逆势增长6.2%,这与同期深圳高技术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民用无人机(68.0%)、3D打印设备(40.7%)、工业机器人(38.8%)。 相比之下,今年1—5月深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整体来看则显得较为平缓,同比增长3.5%。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制造业增长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4%。主要行业大类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6.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9%,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8.7%。 而通过对分区域工业生产增长速度的分析研究,能横向比较各区的工业生产情况。从深圳各区(除深汕特别合作区外)的细分数据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出明显差异:南山区同比增长4.9%,福田区同比增长4.0%,罗湖区同比增长5.7%,宝安区同比增长5.2%,龙华区同比增长2.6%,龙岗区同比下降1.8%,光明区同比增长8.3%,坪山区同比增长1.0%,盐田区同比增长0.2%,大鹏新区同比增长10.5%。 界面新闻记者对比近两年数据发现,这种区域差异的背后,存在部分区域因去年增速基数较高而影响今年增速的情况。以龙岗区为例,其去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20%,位居全市10区首位,而今年同期则成为唯一一个增速下降的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区是近两年1—5月该指标均保持高速增长的区域,2024年为10.7%,2025年为8.3%。 […]

k1体育 – 十年品牌 值得信赖 – 从手机链到汽车链,深圳领益智造正式杀入“人形机器人链”

图片来源:领益智造 界面新闻记者 | 梁宝欣 界面新闻编辑 | 林腾 6月26日,领益智造(002600.SZ)正式宣布进入机器人领域 ,并对外阐释公司在机器人业务上的产业定位 、核心优势、组装产线与产品,以及机器人应用场景落地开发的成果。 “公司将以消费电子等现有业务为基础,通过业务拓展提升能力,为机器人赛道的发展提供支撑。机器人业务将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曲线”,领益智造董事长曾芳勤在接受界面新闻在内的采访时提到。 根据介绍,领益智造的目标是成为全球TOP 3的具身智能硬件制造商。公司对机器人业务的定位是“三位一体”的具身智能:一,专注核心零部件、总成研发设计;二,全方位硬件服务;三,为机器人提供完备的工业应用场景落地开发。 其中,在核心零部件、总成研发设计方面,领益智造对具身智能硬件业务做出了相应的规划,将推出零部件加工、组装,丝杠、减速器、关节、整机硬件ODM等一站式服务的核心零部件、模组服务,产品矩阵形成“百货市场”,并实现综合降本可达50%以上的系统性、全链路的“瘦身中心”。 领益智造副总裁、机器人业务负责人杨新宇表示,公司将在制造优势基础上,应用到具身智能业务,联动上下游产业链,形成生态。 6月18日,领益智造公告称,拟变更部分募集资金用途,新增募投项目“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及整机代工升级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5000万元。 这次方向确定,标志着领益智造在手机产业链、汽车产业链之后,正式进入“机器人产业链”。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的当下,产能不足已成为制约行业规模化落地的核心瓶颈。除此之外,领益智造管理层表示,目前行业远未实现标品化。而由于行业尚未标品化,导致内耗严重 —非标准化产品需反复进行设计与生产投入。 领益智造高级副总裁蒋萍琴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相当于智能手机发展初期,未来市场空间可达十万亿规模。公司凭借工艺制程、自动化积累及全球化布局,有望在工业生产领域率先实现落地,如货物搬运、精密电子组装等场景。 据记者了解,目前,领益智造已有多条滚柱丝杆、空心杯电机、减速器、灵巧手结构件产线及核心零部件组装产线,并为客户提供从“底盘组装”、“升降模组与腰部组装”、“双臂组装”、“夹爪与头部组装”、“电气组装”、“标定”、“性能与疲劳测试”,到“外壳组装与打包”的完整整机组装服务。 公司的灵巧手组装线也已实现量产。同时,公司已为多家具身智能企业提供了多款机器人的应用落地开发和整机组装服务。 曾芳勤表示,消费电子与机器人领域在制造需求层面存在显著共性:二者均对制造精密度、一致性有严格要求,且需构建大批量生产的能力与体系化系统。在客户合作方面,公司坚持多元化,不会将业务重心单一押注于某一家客户。 谈及机器人业务的规模化节点,她指出不同模组的规模化标准存在差异,通常年产30万个以上即可实现规模化运营。 据了解,领益智造已与国创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近期,双方已就意向订单达成一致,领益已向国创中心发出“百台”意向订单,支撑领益机器人“双百”计划的同时,双方共同推进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场景落地应用能力,并由领益为国创中心机器人提供关键零部件。此外,领益智造年内还与智元新创、强脑科技、越疆科技等具身智能客户建立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