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直播-NBA直播吧_足球直播吧_体育直播吧_全球体育直播网 – 从新材料到低空经济,长三角企业前往广东寻找商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广东、江苏、浙江均为国内经济强省,眼下正在互相取经、寻求产业链协同。


619日,2025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在广州举办。本次招商会共达成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加工、低空经济等产业领域的投资项目661个,投资总额3022亿元;其中21个重点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投资金额409亿元。


该会议今年为第三届。与往届不同的是,今年邀请了江浙企业以组团形式参加,并前往不同地市考察。会上,部分江浙和上海企业进行了落地项目签约。如浙江创富新材料有限公司计划在江门市落地高端新型材料研发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年产值预计10亿元;江苏智荟港科技产业集团将在佛山市落地智荟港低空装备制造基地,万洋众创城投资集团则计划在汕头市落地科技城项目。


广东、江苏、浙江的经济活力在国内位于前列,2024GDP分别达到14.16万亿元、13.7万亿元和9.01万亿元,位居国内第一位、第二位和第四位。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营企业活力强、制造业基础雄厚,是三个省份的共同点,同时也都处于培育新动能、产业升级的阶段。


广东面向长三角企业的招商,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改革开放后,江浙企业多以代工形式嵌入广东制造业链条,集中于纺织、玩具、家电等传统制造业。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广东推动产业升级,对江浙高技术企业抛出了橄榄枝,如广州引入了浙江瑞立集团的子公司,布局汽车零部件产业链。


恒力集团为例,这家成立于1994年的公司是苏州首批纺织企业,并沿着产业链发展出化纤、聚酯、PTA、精细化工、新材料、造船等业务。恒力集团在惠州市落地了500万吨/PTA项目,补齐了惠州石化产业链中下游短板。恒力集团董事长、总裁陈建华会上指出,2024年,集团在广东地区销售收入超过1100亿元。


江浙企业在粤的投资历程是区域经济合作和产业升级的缩影。目前,如何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中巩固领先地位,是三省共同面临的挑战,也促使省份间寻找产业链协同的机会。


宁波高启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主要服务于各地省市政府的招商引资,公司董事长高小波告诉界面新闻,此次组织了26家上市公司和部分民营企业500强的公司来投资考察,“我们调研发现,现在很多企业家的投资意愿是减弱的,但是相对于其他省份,来广东投资的意愿会更强,产业链成本、营商环境,都是他们考虑的因素。”


高小波透露,此次邀请来的企业以制造业为主,涉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有几个投资规模过百亿的项目正在对接洽谈中,其中在谈的最大投资项目将达到700亿元。广东既有深圳、广州等研发重镇,也有土地和用工成本较低的非珠三角地区,例如此次参会的一家食品行业上市公司对接的是河源市。


在国内,招商引资的政策环境正在变化。从去年先后发布的《关于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再到今年1月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从法律层面禁止各地政府以减免税费、地价、补贴等优惠形式招商引资。


高小波认为,这反而是广东的机会,“因为接下来比拼的是营商环境、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能力,这是广东相对其他省份更具优势的地方。”


例如当下最火热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今年4月,上汽集团旗下的上汽创投入局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行业,完成对深圳市诺仕机器人有限公司的独家天使+轮投资。


深圳诺仕机器人主要研发行星滚柱丝杠,该部件通常作为传动装置与电机配合使用。公司产品总监陈建辉619日透露,行业难题在于微型行星滚柱丝杠的部分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国手上,而公司通过自研工艺已经实现了稳定C5级行星滚柱丝杠的量产,上量后预计可以让现有价格降低80%,达到百元级别。


我们主打人形机器人,下一步目标是先把灵巧手做好,超微型这方面目前是我们的优势。陈建辉说。


除了研发优势,市场优势是广东另一吸引力。中创新航科技集团总部位于常州,公司董事长刘静瑜接受界面新闻等采访时提到,计划将全球首个5C充电的增程电池项目放在江门。此前,公司的江门一期项目已经满产,投资规模135亿元,产能超过30GWh,首年带动了新能源产业链投资额超过150亿元;二期项目即将动工,投资规模将超过100亿元。


两期项目加起来,届时江门基地将成为全省最大的动力和储能电池生产基地。刘静瑜提到,公司的超长循环电池已经在江门实现量产,下一代6.25兆的集装箱系统配套392安时电池将在江门实现全球首发,“储能行业都在说,下一代要做600安时级左右的电池,我们的600安时级大电芯也将在江门落地。”


中创新航江门基地项目是江门近年来投资额最大的实体项目。江门市市长吴晓晖会上提及,“十四五”以来招商引资超7000亿,实现工业投资超40000亿,规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全省第二。


储能行业可应用在多个下游行业。按照规划产能,中创新航江门基地一期项目可供应70万辆新能源汽车。而低空经济是下一个潜在市场。刘静瑜告诉界面新闻,“像小鹏汇天(的电池),就是我们由独供,包括一代、二代产品。”从新能源汽车到eVTOL,电池跟材料技术、智能制造等多方面紧密相关,因此公司也在深圳设立了研究院和智慧能源平台。


电池性能是影响eVTOL商业化运营的关键因素,相比新能源汽车,航空器对电池能量密度、充放电寿命、瞬间充放电倍率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QYResearch(恒州博智)调研统计,2031年全球eVTOL电池市场销售额预计将达到283.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5.3%2025-2031年)。


针对这一关键零部件,广东eVTOL厂商选择与长三角企业合作研发。同样来自广州的头部主机厂亿航智能向界面新闻表示,公司跟合肥国轩高科合作,国轩高科将为亿航智能EH216系列航空器提供动力电池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是采用国轩高科最新研发的46系列高能量密度、高功率电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Post

JRS低调看nba直播 – 深圳智平方的机器人要进车厂打工了

图片来源:智平方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深圳人形机器人正涌入车厂。 6月7日,深圳机器人公司智平方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搭载智平方全域全身VLA(GOVLA)大模型的通用智能机器人——AlphaBot 2(爱宝)将首次进驻东风柳汽汽车工厂。 这并非智平方机器人首次“进厂打工”,此前公司已跟某国际头部车企和吉利科技达成合作。 智平方公司方面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此次合作的突破性在于,国产具身大模型首次获得汽车制造全场景验证,机器人将在上下料、拖拽料车、贴挡风玻璃标签、收纳保护布等多个场景执行智能化作业,覆盖质量检测、装配作业、物流转运、工厂运维等关键制造环节。 东风柳汽汽车工厂中的智平方机器人 图片来源:智平方 在汽车制造领域,冲压、焊接、涂装环节已实现了80%-90%的自动化率;但在总装环节,大部分工作依旧需要人力解决,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部分重复性重体力劳动、对人体有害的劳动工种,机器人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 智平方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郭彦东此前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公司机器人聚焦室内、高度柔性的服务场景,“比如车厂总装线,场内物流、分拣上料、末端装配,柔性程度极高,就是适合机器人干的。”与此同时,车厂也对机器人提出柔性足够高、学东西足够快、交付足够稳定的需求。 值得指出,人形机器人与车厂的合作正值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节点。成立于1954年的东风柳汽是东风汽车集团旗下国有全资控股企业。作为东风集团的商用车生产基地、乘用车生产基地、自主品牌研发基地和东南亚出口基地,这家公司目前正加速推进电动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根据规划,东风柳汽将与智平方共同探索具身大模型在汽车制造全方位场景的首次深度应用。 来自深圳的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赶去打工路上:今年1月,乐聚机器人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北汽越野车,该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已揽获蔚来汽车、北汽越野车、江苏亨通等企业;优必选主要瞄准搬运、分拣、智拣环节,Walker S系列已进入吉利汽车、比亚迪、富士康、顺丰等工厂实训;众擎机器人计划未来两年在搬运、物流等场景落地,明年交付3000台机器人。 郭彦东认为,具身智能领域颠覆性的变化来自大模型,“大模型最核心的作用是让机器人有常识,学任务很快,可以通过远程快速学习新任务。这是这一代机器人的不同之处,它有点像学徒。” 智平方是国内最早专注机器人大脑的具身智能厂商,提出并系统性研发端到端VLA技术范式。今年4月,这家公司发布了全球首个自主研发的GOVLA大模型。常规的VLA大模型只是输出机械臂动作,而GOVLA大模型首次提出输出全身控制和移动轨迹,让机器人实现从“固定工位”到“全域行动”。 更强的大脑也让机器人具备多场景工作的可能性。智平方提供的视频显示,爱宝机器人在东风柳汽工厂可以完成上下料、拖拽料车、车门质检与贴保护布等环节。此外,机器人可依托其多模态感知能力,实时监控环境温度、设备异响等参数,替代人工高危巡查,以及操作扫码枪快速识别物料条形码。 从人工智能能力角度而言,从基本对话到复杂推理,到2-3级借助工具、4级自我学习、5级群体智能,行业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路径共识。眼下,计算能力已经转化为人工智能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尽快将人工智能能力转化为生产力。 经过2023年和2024年的技术飞跃,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核心问题是落地。B端是率先规模化的市场,其中工业被视为最快带来创收的场景。 而机器人率先进厂的一个原因还在于,机器人的真实训练场也来自工厂,数字化、智能化程度高的工厂能够反哺机器人行业,对后者进行训练。 人形机器人要成为真正的“打工人”,还要跨过不少门槛,数据就是重要的一环。 […]

全球直播-NBA直播吧_足球直播吧_体育直播吧_全球体育直播网 – 全球首架“三证齐全”吨级以上eVTOL交付,率先在广东商业化应用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2025年,低空经济从概念验证转向商业落地探索阶段。其中,载货业务将率先落地。 7月22日,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峰飞航空”)向广州合利创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合利智能”)交付全球首架“三证齐全”吨级以上eVTOL——V2000CG凯瑞鸥。峰飞航空方面向界面新闻表示,将率先在广东投入应用,运营商本身有航线和低空运营业务基础,目前已有场景客户希望长租使用。 型号合格证(Type Certificate,TC)、生产许可证(Production Certificate,PC)和单机适航证(Airworthiness Certificate,AC)合称为航空器适航“三证”。7月22日,凯瑞鸥AC单机适航证获得中国民航局批准,通过了初始适航的最后一关,成为全球首架按照民航适航程序设计、制造和交付的吨级以上eVTOL航空器。这意味着,该eVTOL一方面通过了民航监管部门对航空器安全性的技术审查,另一方面具备合法飞行和运营的基础资格。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记者制图 该eVTOL由峰飞航空自主研发,采用纯电动力,无人驾驶,最大商载400公斤,适用航程200公里。 峰飞航空高级副总裁谢嘉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山区物流、海岛物流、海上平台物流以及城际快递等都是未来投入使用的场景。接下来,等运营商取得OC(运营合格证)后,就完全具备商业化应用条件。目前,公司各机型中,意向和实际付款订单合计超过1000架。 作为运营商,合利智能是国内最早探索低空航线的企业之一。这家公司成立于2019年,为广州市低空经济产业链运营分链的链主单位,在广州、杭州等地率先开展试飞,其合作伙伴还包括亿航智能,接收了全球首架在电商平台成交的EH216-S。 合利智能相关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表示,早在2021年已跟峰飞航空开展合作,包括在广州天德广场–番禺海鸥岛开展eVTOL移植器官空中运输实验项目,以及远程运输临床标本,执飞航空器为“大白鲨”。 峰飞航空也与广州开发区交投集团有相应合作,应用场景包括开发区到南沙等不同区域的空中航线,以及医院医检样本配送等物流航线。 如果将低空经济类比于汽车行业,适航三证(TC、PC、AC)解决了“车能造”的问题,OC则决定了“车能上路”。该负责人表示,首台三证齐全的吨级以上eVTOL交付代表进入低空应用落地新阶段。接下来双方合作集中在两个方面,在运营端,合利智能正在推进获取首个2吨级eVTOL的运营合格证,计划在海岛物流、紧急物资运输、商业物流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在研发端,推进大型eVTOL性能优化和场景适配。 谢嘉提及,此次交付的航空器预计在明年开始产能爬坡,今年会有典型物流运输场景落地,,预计在未来两年进入规模化的扶持和推广阶段。 “航空物流分为干线物流、支线物流、末端物流,干线物流距离较长,为500公里到1000公里,或1000公里以上,依托传统机场或通航机场;支线物流是从机场端到分拣中心,需要起降点、垂直起降场作为基础设施,但不依赖传统机场;末端物流指向最后5公里或更短。我们瞄准的是支线物流市场,大型eVTOL具备优势。”谢嘉说。 谢嘉告诉界面新闻,当前低空经济政策导向以“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为原则,引导场景有序拓展。“我们的商业路线是‘由物及人’,凯瑞鸥是这个路线中的重要机型。载人的安全性等级更高,因此载人落地之前必须有载物基础,载物的航时积累也能缩短载人机型适航审定周期。” “盛世龙”是峰飞航空载人业务的主力机型,为5座载人航空器。去年2月,这款2吨级eVTOL完成了深圳蛇口邮轮母港和珠海九洲港码头的往返飞行,用时20分钟。两个地点距离55公里,路面上的车程单程需要2.5至3个小时。 按远期规划,投入大规模商业使用后,乘坐eVTOL从深圳蛇口到珠海九洲港,每人票价或最低降至300元,单价将降至每人6元/公里的水平。 盛世龙即将进入符合性验证阶段,预计2026年可以拿齐“三证”,以此为节点开启载人航线的商业运营。 […]

bwin_Bwin – 全球顶级体育赛事高清直播 – 供应链降本明显,广州小马智行千辆Robotaxi量产提速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广州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Robotaxi量产迎来新进展。7月14日,小马智行宣布,第七代Robotaxi已有多款车型进入量产阶段,并开始公开道路测试。 2025年被小马智行定义为Robotaxi量产元年。7月15日,小马智行广深研发中心副总经理黄凯霖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目前正在部署千辆以上规模的量产,计划在年底前将车队规模将扩至1000辆,“我们希望借此实现单车盈亏平衡,而单车盈亏平衡是企业实现盈利的重要一环。” 据公司此前披露,截至4月上旬有约270辆Robotaxi在国内运营。这意味着,今年内还有数百辆Robotaxi量产目标。黄凯霖告诉界面新闻,第七代Robotaxi将会成为接下来量产的重点,联合广东本地主机厂进行车型平台的衔接和联合开发。 小马智行在今年4月首发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车规级是其最大亮点,从机器人大脑、预控制器、导航定位、传感器等零部件和子系统,都按照车规级标准打造,能够适应高低温、震动等环境,为全球首个采用100%车规级零部件的自动驾驶系统。 而从盈利角度来看,更显著的作用体现在降本上。黄凯霖提及,相比上一代,第七代系统的成本下降了70%。“一是因为量级扩大,这跟汽车工业规律相关,量级上去后成本会下降。另外,也跟集成工艺系统研发提升、供应链成本下降相关。全链条以广东本土制造为主,例如车辆平台是广汽埃安和丰田,传感器的重要合作伙伴是速腾聚创。” 小马智行在关键零部件的合作版图覆盖速腾聚创、地平线、英伟达、禾赛、四维图新等公司。以速腾聚创为例,公司方面向界面新闻表示,小马智行第七代车型搭载了速腾聚创四颗固态激光雷达E1等在内共六类量产传感器,E1为公司E平台的首款产品,具备120°×90°超广视场角,可极大提升智能驾驶近场盲区的感知能力。 过去几年,这家头部厂商通过芯片化方式将激光雷达价格下探至千元。关键零部件的成本下降随之传导到系统上,小马智行第七代系统的激光雷达成本相较上一代下降了68%,车载计算单元则下降了80%。 目前,小马智行第七代系统已搭载在广汽埃安霸王龙、北汽极狐阿尔法T5、丰田铂智4x三款车型上。黄凯霖提及,尽管依托不同主机厂的车辆平台,但自动驾驶的套件可实现通用适配,未来甚至可能在新型重卡进行适配。跨平台适应性也是成本快速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正跟主机厂开展总装技术。 “全球范围来看,Robotaxi的量产规模比不上L2级,这是由于此前部分核心零部件还没有量产上车,或者零部件算力有限、达不到L4车规级。现在正通过技术自研、与车厂深度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黄凯霖说。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Robotaxi来到规模化转折点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核心硬件成本快速下降,包括激光雷达、计算芯片、传感器等在内的核心硬件正经历着成本与性能的双重突破,例如萝卜快跑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和采用最新技术,其Robotaxi车辆成本已经降到接近普通网约车水平。不过,硬件设施、软件开发和算法优化也给企业带来了高昂的成本,这些成本使得Robotaxi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厂商正通过车队扩张实现规模效应。此前,广汽埃安霸王龙已经获得道路测试牌照,在广州和深圳开启公开道路测试。即将举办的第十五届全运会将是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首个推广场景。黄凯霖提及,届时计划投入上百辆Robotaxi,在赛事场馆、酒店之间提供接驳服务,站点包括广州的奥体中心、深圳的欢乐海岸等。 第十五届全运会将于11月9日至21日在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举办。这是首届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运会。对于举办地而言,不仅是带动消费、拉动相关产业的重要机会,也是展示城市科技水平和形象的窗口。 而对于自动驾驶公司来讲,这是提升公众认知的时机。当政策诉求得到满足后,如何尽快实现单车运营毛利转正、更大规模投放车辆,成为当务之急。 快速增长的Robotaxi业务有望破解自动驾驶盈利难题。小马智行一季度财报显示,期内Robotaxi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00%至1230万元,在总营收中占比增加约7.8个百分点至12.4%。该业务包括乘客车费和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两部分,其中乘客车费在一季度实现了800%的同比增幅。另一家广州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也在一季度报中首次单独披露Robotaxi收入占比,相关收入达到1610万元,在总营收中占比提升10.4个百分点至22.3%。 据江海证券预测,2026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元,渗透率突破30%。随着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将车队规模扩至千辆级别,中国Robotaxi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盈利”的临界点。 “要实现单车平衡,一方面是降成本,另一方面需要提高运营效率和覆盖受众,增加收入。”黄凯霖提及,行业内将“千”和“万”视为两个重要的量产节点:“达到1000辆,意味着实现规模化效应,能跑通商业模式;至于10000辆以上,这是国内一些主机厂单条产线一年的产能,代表包含虚拟司机在内的系统走入主流体系,甚至可以做一体化集成。” 和出行平台合作成为扩大车队规模与合作生态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小马智行宣布了跟深圳西湖集团、广州公交集团、Uber、康福德高等平台的合作落地。文远知行也在年内宣布了跟腾讯、Uber的合作。5月,文远知行宣布在广州开通八条自动驾驶出行(Robotaxi)服务示范运营专线,称这是国内首个覆盖一线城市核心城区的24小时Robotaxi服务网络。中东亦是行业争夺的市场,文远知行计划从二季度起在阿布扎比公开道路开展没有安全员的纯无人试运营,小马智行则将在下半年接入Uber平台,在中东市场率先启动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