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友直播-足球篮球体育直播平台 – “算力新贵”协创数据70亿抢购服务器,财务高压警报拉响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 | 张艺


算力租赁新秀协创数据(300857.SZ)正将自身推向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赌局。


5月28日,协创数据公告,公司拟向多家供应商采购服务器,合同总金额预计不超过40亿元,公司购买服务器主要用于算力租赁服务。


这是继今年3月初30亿元采购后,近三个月来第二次大规模投入。


界面新闻发现,协创数据加速狂奔的算力租赁业务背后,财务高压警报已拉响,同时公司还面临采购风险、业绩兑现两大问题。


首先,近70亿元的重金投入,对协创数据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公司去年营收也才70亿出头。公司财务压力陡增,资产负债率由2024年末的55.66%大幅上升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65.80%,增加超过10个百分点。


最新一批设备的交付就在7月,资金支付周期较短,届时,协创数据资产负债率或继续上升。公司如何在业务扩张的同时保持财务的稳健呢?


其次,在国际贸易纠纷之下,服务器采购渠道是否通畅,也是协创数据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首批30亿元算力服务器是否已完成交付并投入使用?未来算力租赁业务何时能贡献业绩?


“算力业务放量会在下半年。”协创数据证券部人士回应界面新闻称,公司目前算力业务供不应求,订单饱满。因此推进第二批采购。


二级市场对算力业务的拓展给出肯定态度。协创数据股价连涨两日,涨幅12.29%,最新股价80.04元/股,最新市值27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正值协创数据高管层的集体减持窗口期,叠加控股股东年内套现6亿元背景,市场隐忧难消。



急速扩张推高财务杠杆


协创数据为消费电子制造业起家,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在算力服务领域的布局及建设投入。


协创数据高管表示,当前中国能够支撑大模型训练的高端智算中心相对较少,高端算力相对不足。协创数据将抓住机遇,打造万卡集群的智算中心。


近三个月,公司两次披露算力资产购买公告,合计金额不超过70亿元。


协创数据对算力业务的期待颇高。公司认为,本次交易完成后,将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要素支撑,对公司开拓市场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资金压力不容易忽视。


本次交易金额占协创数据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50%以上,亦达到了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总资产的50%以上。


协创数据本次采购周期短,支付期限也短。公告显示,服务器的预交付时间在2025年7月。而支付期限为信用证及定金支付后的30-45天。


反观协创数据今年一季度的财务数据已出现异动,债务激增。


一季度末,公司短期借款19.74亿元,较2024年末激增逾50%;同时,长期借款更从4.10亿元暴涨至17.80亿元,这一指标在2023年末才0.20亿元。


相应地,协创数据资产负债率一个季度飙升超过10个百分点,一季度末达65.80%,总负债上升至65.77亿元。


随着两大采购合同的执行,协创数据的财务杠杆或进一步上升。


其中,第一批服务器采购合同是发生在3月初,预交付时间是4月份,支付期限也是定金支付后的30-45天。


这意味着第一批服务器的资金支付或发生在二季度;第二批的支付或在三季度。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协创数据账上货币资金24.66亿元,虽不算差钱,但较采购支出有着较大差距。


那么,协创数据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呢?“公司同步有新增授信,公司控股股东和实控人也会提供担保。”公司证券部人士回应界面新闻。


同日协创数据公告,公司向银行等金融或非金融机构申请提升了综合授信额度。


公司表示,由于公司业务量增加,2025年度公司及子公司拟向银行等金融或非金融机构新增总计不超过80亿元或等值外币(含)的授信额度。


本次新增授信额度后,协创数据2025年度的授信额度已上升至不超过205亿元或等值外币(含)。与此同时,公司一季度末的总资产为99.97亿元,净资产为33.99亿元。


然而,协创数据公告认为,此次交易对公司本期和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存在重大影响。


对此次授信额度增幅较高一事,上述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除了本次40亿元采购需求外,公司还为之后的业务做了规划。所以新增授信额度会比这次采购多一些。”


对后续如何降低资产负债率,协创数据证券部称,具体关注公告。


采购渠道是否通畅?


算力业务的火爆,大量算力企业和跨界玩家正加紧采购算力服务器,高性能算力服务器更是“一机难求”。


在国际贸易政策的不确定之下,能否顺利采购高性能算力服务器更是衡量一家公司的竞争力所在。


目前协创数据已取得英伟达的合作资质。据了解,2024年10月,公司控股子公司奥佳软件正式取得NVIDIA CLOUD PARTNER资质。


“该资质是英伟达授予合作伙伴的高级别认证,表明公司在AI算力租赁和云计算服务方面具备了与英伟达合作的资质和能力。”协创数据副总经理、董秘甘杏在日前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随着贸易摩擦的上升,采购渠道不再如此前通畅。证券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服务器采购在正常进行中。


“我们是评估了可以接业务,才去做采购事项。”上述人士告诉界面新闻:“采购渠道不会局限于一家,公司有多家服务器供应商。除了英伟达外,也有国内企业的产品。交付时间比较紧张的话,公司会多家同步进行采购。”


协创数据人士还透露,公司第一批30亿元服务器已经完成采购和交付了,这批服务器也是国内国外的产品都有采购。“目前服务器的价格比之前有略微上涨。”


协创数据高管也在投资者交流时称,目前公司库存能满足公司的订单需求,预计可以完成在手订单的正常交付,同时公司也具备其他供应资源保障算力业务正常运转,短期内将视需要作出一定调整。


70亿元还不是终点,协创数据要打造的是万卡集群智算中心。公司高管称:“目前市场还在实现从AI(人工智能)到AGI(人工通用智能)方向的发展,未来在AGI的发展中,预计还需要更大的算力集群。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算力服务领域布局,构建全域智能算力生态。”


算力业绩何时兑现?


短时间内如此重金投入的算力租赁业务何时能为协创数据贡献业绩呢?下游的需求能否及时跟进值得关注。


“公司已与多家头部企业签约,已产生收入。”协创数据董事长耿康铭表示。公司还称,“公司高性能算力服务器根据业务应用,成本回收周期约为3-5年。”


据介绍,公司算力租赁业务是合同订单形式,有投入周期时间保证。目前公司已与多家头部企业签约,并提供算力应用产品实现业务增值,展开了以高端算力为基础的云算力租赁、云安防和大模型的合作,同时亦面向跨境电商的AIGC等业务领域。


2024年8月、10月和12月协创数据分别与某头部互联网企业、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张江集团等签署了框架协议。


不过,界面新闻发现,这些协议均发生在去年,今年以来,公司未再披露过新的框架。


那么,今年下游的需求情况又将如何呢?协创数据再一批新算力设备投入后,会否遇到需求不及预期的情况?


“据我所知,目前公司算力业务是供不应求的,订单比较饱满。因为订单过来了,我们积极调整,现在才推进第二批采购。”协创数据证券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


界面新闻发现,协创数据算力租赁业务去年占比较低,列入营收的“其他”类别,公司两大主业分别为物联网智能终端业务和数据存储设备业务。


“算力业务今年进展快速,业务放量会在下半年。”协创数据人士告诉界面新闻。


协创数据期待的另一个增长点在机器人业务。


协创数据设立协创具身智能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布局了服务机器人领域,公司表示要打造涵盖机器狗、人形机器人等制造平台。


“公司建设的无人工厂通过机器人替代人工,推动制造成本大幅下降,公司发布的FCloud智能体训推创新平台产品,具备为具身机器人、生物制药、芯片制造、金融等领域提供训推服务的能力。”协创数据高管表示。


与算力服务业务相比,机器人业务的量产和业绩贡献或许需要等候更长的时间。


“机器人业务也在积极推进中,目前还处于前期阶段,离贡献业绩还有些距离。”协创数据人士对界面新闻称。


协创数据去年研发费用2.41亿元,同比增幅53.84%。“尤其是从获得英伟达NCP资质起,公司持续投入研发,推理平台人员已增加近200人,并计划继续补充核心岗位技术人员,尤其是海外归国及互联网大模型公司背景的技术人员。”协创数据高管表示。


据协创数据称,“从开始投入到研发出成果产生收入大约历时18个月,预计将为今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营收带来增长空间。”


协创数据当下也急需创造新的增长点,来带动公司恢复到高增长之路。


与前两年动辄翻倍的增速不同的是,2025年一季度,协创数据增收难增利。报告期,协创数据实现营业收入20.77亿元,同比增长18.1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9亿元,同比增长4.29%。


值得注意的是,协创数据股价冲高之际,正处于高管集体减持窗口期。


就在5月16日,协创数据公告,公司五位高管集体提出减持计划,拟在公告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29.51万股。减持者分别包括公司董事、总经理潘文俊,副总经理易洲,副总经理陈礼平,副总经理、董秘甘杏和财务负责人瞿亚能。


这些高管均是协创数据的关键岗位,也是最了解公司经营走向的人,尽管高管们减持比例不高,占总股本比例的不到0.1%,但被市场解读为内部信心不足,对市场形成心理层面的冲击。


不仅如此,今年一季度,在公司股价高位之时,协创数据控股股东协创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已套现约6亿元,减持数量735.66万股,占总股本比例的3%。


不到三个月豪掷70亿元押注算力租赁,协创数据这场赌局能否获胜的关键还要看,近百亿服务器能否如期转化为真金白银的订单。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Post

三亿(集团)体育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 市场份额下滑,广东游戏产业想借大模型催生下一个爆款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AI已经成为游戏业界绕不开的话题,产业规模水平领先全国、但是缺乏爆款的广东游戏,正借此延展行业边界。 在7月9日举办的2025全球游戏数据驱动大会间隙,广东省游戏产业协会执行会长鲁晓昆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今年将重点关注“游戏+科技”,随着人工智能、动作捕捉、图形等技术应用于游戏产品研运过程中的各环节,行业能进一步降本增效。 广东游戏产业规模在全国位于前列,2024年产业营收规模为2604.31亿元,占全国比重近八成。 但是“游戏第一大省”正面临爆款缺失的“焦虑”。2024年,广东游戏产业虽然实现正增长,但是79.94%的全国占比相较于2023年80.9%有所下滑。主要原因在于广东游戏新品上线数量较其他地区少,面向上海《恋与深空》等二次元游戏和浙江3A大作《黑神话:悟空》对用户和收入的分流,如何培育“粤产爆款”成核心议题。 一位游戏行业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在行业内,广东被称为“买量游戏聚集地”。买量游戏的特点是美术资源和玩法都可以复用,通过大规模广告投放获取用户下载和注册,以此快速抢占市场。在中小游戏里,这种模式尤为明显。 作为技术负责人,深圳雷霆游戏CTO生辉也感受到广东和长三角游戏生态的不同。生辉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提及,如果单纯从流水角度出发,广东的产品能达到爆款要求,例如大梦龙途的《向僵尸开炮》、益世界的《这城有良田》,在国内流水都靠前。但从影响力角度来看,3A品质作品更集中在上海,代表性企业就是上海的“游戏四小龙”。 生辉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原因在于公司基因不同。广东不少厂商经历了页游时代,具备稳定的底层数值框架,企业只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玩法就能跟框架结合。这种框架沉淀下,广东游戏的特点是工业化能力强、出品迅速,1到3个月就能做出小游戏。而上海和北京高校和人才优势明显,擅长技术创新,做成手游的《原神》就是典型案例。 2024年,广东小程序游戏营收同比增长119.1%达262.9亿元,但休闲类占比超85%,被指“内容同质化”。此外,从技术上看,广东游戏产业在引擎优化、美术制作等应用层面优势显著,但物理引擎、图形渲染等核心技术研发不足,呈现“应用强基础弱”的失衡格局。 多种因素下,广东游戏虽然坐拥高额营收,却缺乏破圈新作。随着上海、北京、成都等地纷纷发力游戏产业,广东也有了危机感。今年5月,广东首次针对游戏产业出台专项政策文件《关于推动广东网络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希望带动提升全省游戏产业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鲁晓昆表示,该政策出台的一个因素在于破解“精品爆款少”难题,将深圳和广州定义为“双核”,分设游戏企业服务中心和游戏出海服务中心,“广州的产业链更加完整,从游戏研发、生产、发行、运营、再到电竞赛事,企业数量上具备优势;而深圳有腾讯这样的链主企业,大厂带动效应明显,对人才的培养起很大作用。” 上述政策提出,支持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游戏研发中的运用,重点对虚拟引擎研发、游戏大模型训练、算力效率提升、先进技术转化、数据安全保障等领域进行支持。 而在政策出台之前,行业已经感受到AI浪潮。制作成本优化是新技术带来的最直接作用。生辉提及,人工智能在游戏中的应用分为传统AI和大模型,前者包括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所有跟美术相关的工种都能运用AI,包括研发的美术、运营品宣的素材、买量部门的广告素材,在同样的时间和展示力下,掌握了AI后能够做更多的素材。 “在端外,我们主要运用传统AI做买量提效,针对私域里用户的游戏行为和付费情况,在买量上进行优化。”生辉说。 而AIGC和大模型可进一步提升效率。深圳九九互动效能中台负责人黄宗宇在会上提到,将AIGC技术应用在美术原画的二次修正上,可以大幅缩短创作周期,以前大约是两天产出两套素材,现在一天就能实现多套方案;在图标铺量上,AI能力可以节省50%的时间。此外,AI也能承接了卡牌生成、短视频生成、多语言翻译、素材脚本生成的环节。 雷霆游戏也落地了大模型技术。生辉举例道,在巡服工具上使用了大模型进行监测,针对用户的举报,以前需要纯人工审核,而现在可以用大模型判断是否为违规内容,如果判断为是才让人工复审。这项技术原来需要数十人外包客服团队进行审核,现在成本大幅下降,准确率超过88%。 “在端内,大模型核心解决的还是跟用户链接的问题。过去我们的客服人力比较紧缺。现在用户在企微上的聊天,或者游戏场景里攻略类的回答,都可以用AI来代替。例如《问剑长生》和《一念逍遥》,有80%的问答由AI机器人来承接。”生辉表示,通过AI Agent的加入,游戏人可以把更多时间花在决策上,而非机械性的取数等工作上。 […]

优米体育-汇集各类直播赛事,精彩不断 – 小米深圳总部大厦启用,主要用于研发红米K系列

小米深圳总部大厦。 界面新闻记者 | 梁宝欣 7月18日,小米宣布,小米深圳总部大厦启用。 关于新启用的小米深圳总部大厦的功能,小米内部员工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小米深圳总部大厦主要是用于研发红米K系列以及开展部分国际业务。 该员工进一步说明:“北京那边负责小米手机数字系列,比如小米 15、14,我们深圳这边主要聚焦红米。红米也有旗舰产品,K系列已是红米中的顶级系列。” 这一分工与小米内部长期的研发布局一致——早在2020—2022年期间,小米手机部就已明确深圳研发中心主导K系列旗舰产品的研发。 小米深圳研发团队的研发能力也已经得到了市场验证。2025年6月,红米K80至尊版和K PAD上市,其中红米K80至尊版,发布4小时刷新2025年全网全价位段新机首销记录。而红米 K PAD 发布4小时,刷新2025年全价位段全渠道小平板首销记录。 小米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REDMI品牌总经理王腾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我们REDMI K系列都是由深研团队开发,相信他们会把K系列做的越来越强、越来越好看,新的K系列产品正在火热研发中。” 在小米深圳总部开园庆典上,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进一步明确了小米深圳总部的战略角色:深圳区域总部将在小米全场景技术与产品生态中承担关键的角色,尤其在软件能力方面要发挥重要的作用。 他强调,要持续深化小米与深圳的产业融合,“我们将充分利用身边的产业优势,在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领域加速高质量发展,把深圳区域总部建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研发中心。” 据了解,卢伟冰与深圳渊源颇深,其经验与深圳产业生态契合,为研发中心落地奠定基础。其2010-2017年任深圳金立通信总裁,2017-2018年创办深圳诚壹科技并任CEO。2019年加入小米后,他主导REDMI品牌打造,负责其产品规划、生产、销售等全链条业务。 值得关注的是,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小米深圳研发中心在2025年开启战略转型,明确定位为高端交付中心加特色能力中心,全力构筑“3+2+N”复合型能力中心体系。 另外,小米深圳总部大厦的落地,可追溯至2020年6月24日——当时小米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总部经济发展合作协议,计划投资77.6亿元在深圳建设总部大厦,并明确根据协议内容,将在南山区后海金融商务总部基地设立小米集团国际总部,包括智能手机与人工智能中心、商务拓展中心、互联网服务中心三大主要板块。 而在小米深圳总部大厦正式启用当天,小米之家深圳南山小米深圳大厦汽车旗舰店也同步开业。据了解,旗舰店整体规划上下两层,占地1591平米。 界面新闻记者实地探访看到,该旗舰店一层涵盖了小米“人车家全生态”产品,包括新发布的AI眼镜。二层打造小米汽车定制空间与核心技术展示场景。  

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 – 全球出货量突破2000万台,这家珠海公司实现了国产打印机的全面破壁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界面新闻编辑 | 林腾 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中国制造崛起的例子已不陌生。而在另一个相对冷门的领域——打印机,打破国际垄断的故事亦在上演。 6月26日,珠海奔图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奔图”)发布第二代“扛打”系列产品。该打印机实现了“连续打印40万页、卡纸率低于0.02‰”的性能,打破世界新纪录,并获得世界纪录认证WCRA。 奔图电子研发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彭继兵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提到,目前,奔图产品已销往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今年6月累计下线超过2000万台。 一个“冷知识”在于,打印机渠道产生的泄密事件远高于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不仅泄密路径多,而且泄密方式更隐秘,过程难以监测。因此,从国家层面来看,入局这一赛道是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 各种高墙之下,美国、日本垄断了打印机行业有半世纪之久,行业20万项与打印相关的专利也主要被这两个国家掌握。 随着卡纸这一“老大难”问题被奔图解决,国产打印机厂商在全球打印机产业价值链上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也意味着,我国打印机产业被外资技术掣肘的时代正在远去。 从跟跑到并跑 看似基础的打印机实际上是跨学科的集合,技术横跨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精密光学、静电成像、集成电路、软件工程、色彩科学、高分子材料等数十大核心学科,是名副其实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这个行业被美国和日本掌握在手中,惠普是断崖式领先的老大,其后是兄弟和佳能。 这一行业格局在2010年发生了动摇。这一年,奔图发布中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A4黑白激光打印机,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后第三个掌握激光打印机核心技术的国家。 2024年,这家公司又推出了中国首台全自主A3激光复印机,为中国打印机产业链补上最后一块高端版图。 尽管是后入局者,但国内厂商却解决了行业内数十年的难题——卡纸。此前,“扛打”系列已经实现了连续20万页打印、卡纸率低于0.02‰的性能。而最新发布的产品进一步把上限提升到连续打印40万页、卡纸率低于0.02‰。 奔图电子负责人王玉国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提及,之所以瞄准这一难题,一方面是在用户调研中了解到企业对于打印机稳定性的诉求;另一方面,作为后来者如果能解决这一难题,那将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彭继兵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了百人工程师团队单独打造持续稳定的引擎,并从整个系统层面,如材料、机械结构、引擎控制等各维度都做了优化操作。 “在技术层面,我们系统性、更深入地分析了卡纸路径,做了整体的系统化设计,包括给纸系统把纸张拾起、运转的过程,我们叫三辊给纸技术系统。”王玉国说。 现时,奔图已实现全链条自主可控,业务覆盖了激光打印机整机、激光打印机原装耗材、打印机主控SoC芯片、耗材芯片、打印机通用耗材、打印管理服务等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