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友直播-足球篮球体育直播平台 – “算力新贵”协创数据70亿抢购服务器,财务高压警报拉响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 | 张艺


算力租赁新秀协创数据(300857.SZ)正将自身推向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赌局。


5月28日,协创数据公告,公司拟向多家供应商采购服务器,合同总金额预计不超过40亿元,公司购买服务器主要用于算力租赁服务。


这是继今年3月初30亿元采购后,近三个月来第二次大规模投入。


界面新闻发现,协创数据加速狂奔的算力租赁业务背后,财务高压警报已拉响,同时公司还面临采购风险、业绩兑现两大问题。


首先,近70亿元的重金投入,对协创数据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公司去年营收也才70亿出头。公司财务压力陡增,资产负债率由2024年末的55.66%大幅上升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65.80%,增加超过10个百分点。


最新一批设备的交付就在7月,资金支付周期较短,届时,协创数据资产负债率或继续上升。公司如何在业务扩张的同时保持财务的稳健呢?


其次,在国际贸易纠纷之下,服务器采购渠道是否通畅,也是协创数据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首批30亿元算力服务器是否已完成交付并投入使用?未来算力租赁业务何时能贡献业绩?


“算力业务放量会在下半年。”协创数据证券部人士回应界面新闻称,公司目前算力业务供不应求,订单饱满。因此推进第二批采购。


二级市场对算力业务的拓展给出肯定态度。协创数据股价连涨两日,涨幅12.29%,最新股价80.04元/股,最新市值27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正值协创数据高管层的集体减持窗口期,叠加控股股东年内套现6亿元背景,市场隐忧难消。



急速扩张推高财务杠杆


协创数据为消费电子制造业起家,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在算力服务领域的布局及建设投入。


协创数据高管表示,当前中国能够支撑大模型训练的高端智算中心相对较少,高端算力相对不足。协创数据将抓住机遇,打造万卡集群的智算中心。


近三个月,公司两次披露算力资产购买公告,合计金额不超过70亿元。


协创数据对算力业务的期待颇高。公司认为,本次交易完成后,将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要素支撑,对公司开拓市场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资金压力不容易忽视。


本次交易金额占协创数据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50%以上,亦达到了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总资产的50%以上。


协创数据本次采购周期短,支付期限也短。公告显示,服务器的预交付时间在2025年7月。而支付期限为信用证及定金支付后的30-45天。


反观协创数据今年一季度的财务数据已出现异动,债务激增。


一季度末,公司短期借款19.74亿元,较2024年末激增逾50%;同时,长期借款更从4.10亿元暴涨至17.80亿元,这一指标在2023年末才0.20亿元。


相应地,协创数据资产负债率一个季度飙升超过10个百分点,一季度末达65.80%,总负债上升至65.77亿元。


随着两大采购合同的执行,协创数据的财务杠杆或进一步上升。


其中,第一批服务器采购合同是发生在3月初,预交付时间是4月份,支付期限也是定金支付后的30-45天。


这意味着第一批服务器的资金支付或发生在二季度;第二批的支付或在三季度。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协创数据账上货币资金24.66亿元,虽不算差钱,但较采购支出有着较大差距。


那么,协创数据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呢?“公司同步有新增授信,公司控股股东和实控人也会提供担保。”公司证券部人士回应界面新闻。


同日协创数据公告,公司向银行等金融或非金融机构申请提升了综合授信额度。


公司表示,由于公司业务量增加,2025年度公司及子公司拟向银行等金融或非金融机构新增总计不超过80亿元或等值外币(含)的授信额度。


本次新增授信额度后,协创数据2025年度的授信额度已上升至不超过205亿元或等值外币(含)。与此同时,公司一季度末的总资产为99.97亿元,净资产为33.99亿元。


然而,协创数据公告认为,此次交易对公司本期和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存在重大影响。


对此次授信额度增幅较高一事,上述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除了本次40亿元采购需求外,公司还为之后的业务做了规划。所以新增授信额度会比这次采购多一些。”


对后续如何降低资产负债率,协创数据证券部称,具体关注公告。


采购渠道是否通畅?


算力业务的火爆,大量算力企业和跨界玩家正加紧采购算力服务器,高性能算力服务器更是“一机难求”。


在国际贸易政策的不确定之下,能否顺利采购高性能算力服务器更是衡量一家公司的竞争力所在。


目前协创数据已取得英伟达的合作资质。据了解,2024年10月,公司控股子公司奥佳软件正式取得NVIDIA CLOUD PARTNER资质。


“该资质是英伟达授予合作伙伴的高级别认证,表明公司在AI算力租赁和云计算服务方面具备了与英伟达合作的资质和能力。”协创数据副总经理、董秘甘杏在日前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随着贸易摩擦的上升,采购渠道不再如此前通畅。证券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服务器采购在正常进行中。


“我们是评估了可以接业务,才去做采购事项。”上述人士告诉界面新闻:“采购渠道不会局限于一家,公司有多家服务器供应商。除了英伟达外,也有国内企业的产品。交付时间比较紧张的话,公司会多家同步进行采购。”


协创数据人士还透露,公司第一批30亿元服务器已经完成采购和交付了,这批服务器也是国内国外的产品都有采购。“目前服务器的价格比之前有略微上涨。”


协创数据高管也在投资者交流时称,目前公司库存能满足公司的订单需求,预计可以完成在手订单的正常交付,同时公司也具备其他供应资源保障算力业务正常运转,短期内将视需要作出一定调整。


70亿元还不是终点,协创数据要打造的是万卡集群智算中心。公司高管称:“目前市场还在实现从AI(人工智能)到AGI(人工通用智能)方向的发展,未来在AGI的发展中,预计还需要更大的算力集群。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算力服务领域布局,构建全域智能算力生态。”


算力业绩何时兑现?


短时间内如此重金投入的算力租赁业务何时能为协创数据贡献业绩呢?下游的需求能否及时跟进值得关注。


“公司已与多家头部企业签约,已产生收入。”协创数据董事长耿康铭表示。公司还称,“公司高性能算力服务器根据业务应用,成本回收周期约为3-5年。”


据介绍,公司算力租赁业务是合同订单形式,有投入周期时间保证。目前公司已与多家头部企业签约,并提供算力应用产品实现业务增值,展开了以高端算力为基础的云算力租赁、云安防和大模型的合作,同时亦面向跨境电商的AIGC等业务领域。


2024年8月、10月和12月协创数据分别与某头部互联网企业、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张江集团等签署了框架协议。


不过,界面新闻发现,这些协议均发生在去年,今年以来,公司未再披露过新的框架。


那么,今年下游的需求情况又将如何呢?协创数据再一批新算力设备投入后,会否遇到需求不及预期的情况?


“据我所知,目前公司算力业务是供不应求的,订单比较饱满。因为订单过来了,我们积极调整,现在才推进第二批采购。”协创数据证券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


界面新闻发现,协创数据算力租赁业务去年占比较低,列入营收的“其他”类别,公司两大主业分别为物联网智能终端业务和数据存储设备业务。


“算力业务今年进展快速,业务放量会在下半年。”协创数据人士告诉界面新闻。


协创数据期待的另一个增长点在机器人业务。


协创数据设立协创具身智能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布局了服务机器人领域,公司表示要打造涵盖机器狗、人形机器人等制造平台。


“公司建设的无人工厂通过机器人替代人工,推动制造成本大幅下降,公司发布的FCloud智能体训推创新平台产品,具备为具身机器人、生物制药、芯片制造、金融等领域提供训推服务的能力。”协创数据高管表示。


与算力服务业务相比,机器人业务的量产和业绩贡献或许需要等候更长的时间。


“机器人业务也在积极推进中,目前还处于前期阶段,离贡献业绩还有些距离。”协创数据人士对界面新闻称。


协创数据去年研发费用2.41亿元,同比增幅53.84%。“尤其是从获得英伟达NCP资质起,公司持续投入研发,推理平台人员已增加近200人,并计划继续补充核心岗位技术人员,尤其是海外归国及互联网大模型公司背景的技术人员。”协创数据高管表示。


据协创数据称,“从开始投入到研发出成果产生收入大约历时18个月,预计将为今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营收带来增长空间。”


协创数据当下也急需创造新的增长点,来带动公司恢复到高增长之路。


与前两年动辄翻倍的增速不同的是,2025年一季度,协创数据增收难增利。报告期,协创数据实现营业收入20.77亿元,同比增长18.1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9亿元,同比增长4.29%。


值得注意的是,协创数据股价冲高之际,正处于高管集体减持窗口期。


就在5月16日,协创数据公告,公司五位高管集体提出减持计划,拟在公告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29.51万股。减持者分别包括公司董事、总经理潘文俊,副总经理易洲,副总经理陈礼平,副总经理、董秘甘杏和财务负责人瞿亚能。


这些高管均是协创数据的关键岗位,也是最了解公司经营走向的人,尽管高管们减持比例不高,占总股本比例的不到0.1%,但被市场解读为内部信心不足,对市场形成心理层面的冲击。


不仅如此,今年一季度,在公司股价高位之时,协创数据控股股东协创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已套现约6亿元,减持数量735.66万股,占总股本比例的3%。


不到三个月豪掷70亿元押注算力租赁,协创数据这场赌局能否获胜的关键还要看,近百亿服务器能否如期转化为真金白银的订单。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Post

welcome-球速体育 – 国泰航空在深圳启用内地最大规模办公室

文中图片由界面新闻记者拍摄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香港最大航司国泰航空在内地的业务版图持续扩充。 7月8日,国泰集团数码与信息科技深圳办公室揭幕。这是集团在内地规模最大的办公场所,可容纳超过200名员工,将重点承担全球范围内的系统开发、质量保证及技术支持任务,同时聚焦中国市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这是国泰集团位于大湾区的第三个IT办公室。继香港总部的IT办公室后,集团去年11月还在广州开设了第二个IT办公室。国泰数码部总经理邹铭诺接受界面新闻等采访时提及,目前集团IT团队有超过1000名人员,其中大湾区内地城市的IT员工已经达到150人,预计今年年底将增加至200人,较2024年底增长一倍。 国泰深圳IT办公室 拍摄:张熹珑 疫情之后,这家航司加大了对内地一线员工的招聘力度。今年3月的业绩沟通会上,公司方面提及,面向内地招聘的乘务员已超过500位,到年底预计会达到1000位,另外有60多位内地见习飞行员正在接受专业培训,将在年内加入第二副驾驶岗位。 如果说乘务员和飞行员扩招是为了弥补疫情期间的一线流失,那么IT人员的招聘则是出于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在国泰航空2024年公布的千亿港元投资计划中,数码和信息科技是重要的一环。国泰集团行政总裁林绍波在开幕仪式上提及,公司每年在数字化科研、开发、人才方面的投资均超过30亿港元,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等方面。现在,已有接近100个数据模型,涵盖客户服务、航班运行、机场运行、后勤自动化应用等多个业务领域。 国泰的航班数量已在今年年初恢复至疫情前100%的水平,人力瓶颈不再是影响行业复苏的因素。不过,随着香港机场三跑道系统在去年11月启用,机场整体运力将增加50%,也给航司带来了挑战。 邹铭诺告诉界面新闻,由于运输规模大幅提升,运营效率和水平是否跟得上是一个问题。“我们搜集了大量飞行数据和运营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模型模拟三跑系统里所有飞机运作、乘客来港出发和转机的所需时间,从而让团队调整运营安排和资源安排。”此外,集团也从去年7月开始,把AIGC技术加载到聊天机器人上,现在超过八成对话能在聊天机器人里完成回答。 今年4月,国泰集团公布了新的子公司“国泰创科”。国泰数码及信息科技董事方逸翔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提及,成立该公司的一个目的在于推广研发成功的数码产品,其中主力推广的是飞行员使用的“电子飞行文件夹”APP,这样一来也可以增加收益,从而投资新的科技产品。 “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发现要完成所有工作,需要扩大人才的版图,项目开展离不开内地的技术支持,因此开设了广深的IT办公室。例如之前小程序、聊天机器人的开发,在香港定了大方向后,让广州团队配合进行设计和开发。”邹铭诺指出,三个办公室在分工上没有硬性的行政区分,香港更多作为策略制定角色,开发进程中,软件测试、科技调研等工作会跟深圳和广州的团队合作。集团的“数码及资讯科技培训生计划”也已经延伸到内地,在广州、深圳已有培训生进行实习和工作,以进一步挖掘IT人才。 据香港劳工及福利局于去年11月发布的最新一轮人力推算报告,预计到2028年,香港整体人力短缺达18万人。其中,航空业的人力供求差额为1.8万至2.3万。高需求职业除了飞机工程师、飞行员、乘务员、飞机维修技工外,也包括数据分析师、信息科技及数码化人员。 该报告提到,随着业务运作模式的转变及科技应用增加,各行各业对数码化相关的新兴工种,如人工智能专家、数据分析师及信息科技和数码化专家的需求殷切。应用自动化及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效率及生产力的做法日益普及,涵盖航空、酒店、零售及银行等行业。 值得指出的是,国泰深圳IT办公室位于前海。前海是四个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之一,又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在跨境执业、税收优惠、跨境人才准入、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具备政策先行优势。 之所以选址前海,邹铭诺分析指,从政策端看,前海拥有“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的定位;而在产业方面,具备科创资源和人才优势,坐拥不少科技公司的总部。“我们进行数字化转型,除了科研项目,另一个重点是探索AI的应用落地,这也是前海的强项。” 截至2025年4月,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已聚集港资企业8000余家,吸引了东亚银行、大新银行、恒生前海基金、思谋科技等港资企业“落子”,《前海规划》设定的2025年11000家港资企业目标已接近达成。 邹铭诺提及,由于深圳跟香港更近,会承担更多POC(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的功能,聚焦前沿科技。因此深圳办公室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设置了开放的创新空间,展示深圳、广州、香港团队合作验证的成果,在技术成熟时会将产品推出市场。对于之下,广州办公室初期主要运营比较成熟的数码产品。 […]

蓝鲸体育-蓝鲸NBA直播|中超直播|英超直播_蓝鲸体育官网 – 广州AI产业竞逐差异化路线:瞄准垂类应用和落地场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人工智能浪潮正重塑产业版图,一线城市中相对落后的广州要在应用端寻找错位竞争优势。 5月27日,广州首个大模型孵化空间——清智孵化器・琶洲模方正式开业。该孵化器位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由清智孵化器与海珠城发集团共同筹建。 根据规划,该孵化器主要有6大孵化方向:AIGC、工业智能、具身智能、AGI、医疗智能和类脑智能,周期为6个月技术孵化和6个月产品孵化。 清智孵化器是在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支持下成立的创新孵化器,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并设立自有创投基金。百川智能、松延动力、智平方等企业均在其孵化及投资版图中。目前,孵化器已完成孵化超过40家AI企业,超过一半企业完成新一轮融资,累计金额近百亿元。 清智资本及孵化器创始合伙人张煜告诉界面新闻,之所以落地于此,一方面在于琶洲是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具备政策先行优势;另一方面,在一线城市里,广州引进的意愿最强烈,“相较于北上深,广州的AI代表性企业相对要少,技术也滞后一些。但是这边具备场景和产业,能很好地互补。” 该孵化器的特点在于“两地双核”运营,采用北京海淀、广州海珠两地合作模式。张煜提及,北京主要是人才和科研,广州主要是应用和落地,会强化场景落地和产业数据方面的支持,借此将各地占优势的要素结合起来,促进整个生态的建设。 “广州孵化器主要面向产业,北京是科研和人才载体,我们会把过去所投的一些优秀项目双向融合,例如动易科技、极佳科技、光影焕像,跨维智能,智平方等,帮助企业在本土找到场景。”张煜提及。 目前,孵化器首批入孵企业超20家,包括动易科技、极佳科技、迈璟科、恺望数据等,覆盖空间世界模型、人形机器人、模型服务、AI Agent等人工智能前沿领域。 清智孵化器・琶洲模方 拍摄:张熹珑 张煜认为,人工智能行业具有特殊性,过去某个产业可能只需要一个方面的专家,而AI行业需要“六边形战士”,每个方面很强才能生存下去。 对比之下,北京、上海的基础科研水平占据优势,深圳见长于软件和硬件实力,这都是广州短期内难以追赶的领域。张煜提出,广州最大的强项是应用场景的丰富性和综合性,如何把场景开放出来、跟外地企业相结合使其在广州落地应用,是这个城市错位发展的路径。随着大模型发展到应用落地阶段,技术需要跟产业紧密结合,具备应用优势的地方也有了用武之地。 目前,广州已经诞生大量大模型垂类应用场景,极飞科技、科大讯飞、佳都科技、云蝶科技等企业已覆盖智能制造、智慧医疗、城市治理、智慧交通、现代农业等领域。以琶洲所在的海珠区为例,其大模型备案数达13个(占广州市50%),数量跻身全国前列;算法备案数达126个(占广州市37%);已落地行业大模型项目120个。 5月27日,琶洲模方与产业生态伙伴蚂蚁集团、唯品会、三七互娱、树根互联等企业进行产业生态伙伴签约,这些合作方将为琶洲模方入驻企业开放涵盖医疗、电商、交通、工业、游戏、金融等应用场景。此外,海珠区建设的总算力1418P的本地智算中心琶洲算谷,将为琶洲模方入驻企业提供小于10ms的低时延智能算力服务。 清智孵化器背靠清华大学的科研资源和产业生态,并设立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拥有全阶段的创投基金,除了清智资本外,也有大量合作伙伴,其中包括了广州的创投基金。 张煜透露,今年会启动新一轮融资,接下来会跟政府背景的基金展开合作,双方预计成立一支更大规模的基金,从而拓宽投资范围,规模可能是5-10亿元。 “目前国有资本还是社会资本的主要部分,这也要求我们跟其打交道。加上国资做了调整后,更开放、更接近市场化,双方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张煜说。在他看来,AI编程(AI Coding)、AI智能体(AI […]

摩根娱乐|品质驱动体育发展,专注打造竞技直播未来 – 创始团队套现19亿离场,奇瑞接盘能助鸿合科技重生吗?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 | 张艺 上市刚满6年,鸿合科技(002955.SZ)邢氏兄弟等创始团队在分批套现后,即将放弃控制权,全身而退了。 6月11日,停牌四个交易日的鸿合科技公告,合肥瑞丞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瑞丞”)拟以15.75亿元收购公司25%股份,同时,创始人之一张树江放弃剩余7.55%股份的表决权。 交易完成后,鸿合科技进入无实际控制人状态,合肥瑞丞将成为间接控股股东。 界面新闻发现,这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资本退场。IPO前,来自关联公司的业务激增助推上市,关联股东突击入股坐享上市红利;上市后,业绩不达预期,资本股东减持退出;创始股东也步步为营,从移交管理权,到分批减持,再到特别分红,直至此次离场。 在这场资本游戏中,创始团队邢修青、邢正、王京、张树江四人合计套现19.23亿元,留下了营收三连降的公司。 然而,这对鸿合科技来说,或许不是坏消息。如此重大变更,新的资本力量加入,对业绩连年下行的鸿合科技来说,或许是转机。 接盘方为奇瑞系公司,市场对后续其可能带来的变化有期待,也有犹豫。公司股票6月11日复牌“一”字涨停,6月12日高开低走,收出长阴,最新股价26.65元/股,最新市值63亿元。 “现在还是原来的管理模式,主营业务没有变化。”鸿合科技证券部人士回应界面新闻称,控制权变更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以后续披露的信息为准。 创始团队套现19亿全身而退 鸿合科技是国内较早的从事教育信息化的公司,成立于2000年,2019年5月于深交所上市,主营产品为智能交互平板。 公司创始团队共四人,四人原是一致行动人,后邢氏兄弟与王京、张树江解除一致行动关系。目前实控人为邢修青、邢正兄弟。 协议转让前,四人合计持股比例52.96%。邢氏兄弟为一致行动人,直接和间接持股比例31.82%,王京、张树江各持股11.07%和10.06%。 本次协议转让后,瑞丞基金持股比例25%,创始团队虽不是一致行动人,但合计持股比例仍有27.96%。 因此,为保证控制权的稳定,张树江放弃表决权,四人也出具《关于不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承诺函》,瑞丞基金取得控制权。 此次转让中,邢氏兄弟套现最多,邢修青控制的鸿达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达成”)转让价款6.12亿元,邢正套现6.30亿元。王京和张树江分别套现1.74亿元和1.59亿元。 其中,邢修青的交易比例超出了限售承诺——即在担任董事或高管期间,每年转让股份不得超出直接或间接持有股份总数的25%。为此,邢修青还申请了豁免限售承诺。 王京和张树江则是以25%的比例卡线转让。邢正不属于公司董事或高管,不受此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