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NG体育全新升级,打造专业运动体验 – 速腾聚创汽车大客户选择纯视觉和自研,激光雷达押注机器人新生意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车企在激光雷达和纯视觉之间的路线之争,导致上游供应商业绩出现波动。530日晚间,速腾聚创发布一季度财报。期内,实现总营收约3.28亿元,按年减少9.2%


公司此前一路高歌猛进的激光雷达销量出现了“失速”:一季度,激光雷达销量同比减少9.8%10.86万台,主要由于用于ADAS应用的激光雷达销量减少16.8%9.67万台。


这一变动很大程度来自其头部客户小鹏汽车激烈转变的技术路径。小鹏汽车是国内最早在量产车上搭载激光雷达的企业,2021年上市的小鹏P5就搭载了大疆旗下览沃科技的车规级激光雷达。2022年以来,小鹏G9P7iG6X9四款车型也分别搭载了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


2024年以来,小鹏汽车释放出告别激光雷达的信号,当年7月推出的P7+采用纯视觉方案;今年更坚定转为视觉路线的拥趸,528日上市的小鹏MONA M03 Max同样去掉了激光雷达,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同日提到,如今摄像头能力大幅提升,清晰度超过人眼,只要车端算力充足,视觉传感方案的响应速度可以比包含激光雷达的融合方案快数倍到10倍。


小鹏汽车计划选择更强大的大脑而不是聪明的眼睛,即更依赖算法和算力而不是激光雷达。何小鹏认为,激光雷达的优势在于能降低智能辅助驾驶软件算法的开发难度。过去,多种感知设备融合是最优方案;但技术发展到大算力、大模型阶段,视觉路线的价值开始提升。


传导到上游,则是销量下降。速腾聚创CEO邱纯潮在Q1财报会上提到,ADAS的下降,主要受两个客户影响,“一个是某新势力企业的策略问题,去年他们在L2+自动驾驶上采用纯视觉方案。另外一个客户采用自研激光雷达。这两个客户占了去年Q1营收接近60%。”


邱纯潮透露,这两家客户的选择和影响事实上在去年下半年已经发生,但是按照行业周期,下半年的出货量明显大于上半年,因此体现不明显。


不过,在当前国内已落地、具备一定装机量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中,激光雷达方案仍是主流。据Yole Group预测,在中国头部车企的推动下,2025年全球激光雷达交付量预计突破300万台。


Yole Group2025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激光雷达品牌占据92%全球市场份额,其中速腾聚创以26%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年销量达到51.98万台。该公司同时为2024年全球乘用车激光雷达销量第一、2018-2024ADAS累计销量第一。


目前为止,速腾聚创已与全球30家合作伙伴推进超过100个车型量产落地。邱纯潮表示,在吉利、比亚迪等客户推动下,激光雷达仍快速上量,填补了营收缺口,预计全年ADAS产品保持高速增长。


另外一个增长极来自RobotaxiRobotaxi的规模化量产落地带来两个趋势变化:一方面对激光雷达的需求数量增加,另一方面对于性能、尺寸、价格等各方面有了更高要求。今年以来,小马智行、滴滴自动驾驶等企业均与速腾聚创公开量产车型合作计划。财报显示,新一代车型单车搭载4-6E1,计划于今年下半年陆续量产交付。


不过,邱纯潮亦坦言:“在现在这么卷的中国汽车市场,纯靠车载业务是很难的。对于速腾现阶段来说,公司能不能赚钱很重要。所以过去一年里,我们将重心更多放在了海外拓展和机器人及机器人创新业务的发展上。目前来看,这些努力在业务成果上已经开始突显,落地到财务数据上还需要一定时间。”


机器人应用被视为具有汽车级潜力的新市场。一季度,公司用于机器人及其他的激光雷达销量达1.19万台,增速高达183.3%实现收入7340.3万元,同比增长87.0%


公司方面向界面新闻表示,会在下半年开始大规模交付,“目标还是抢占机器人市场。”


今年1月,速腾聚创宣布了AI机器人战略,推进具身智能业务,并在3月发布机器人视觉品类Active Camera的首款产品AC1AI-Ready生态。


当前的热门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正是速腾聚创的合作伙伴。宇树科技H1机器人在今年春晚走红,该机器人就在头部搭载了速腾聚创的产品。此外,速腾聚创还跟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灵宝CASBOT等超20家具身机器人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一半以上是独家合作。


相较之下,服务机器人领域已经率先落地商业化。5月,速腾聚创与库犸科技宣布达成战略合作,首批订单约定三年内合作120万台,这一规模刷新了行业记录。


邱纯潮提到,规模上,目前欧美割草的工具和机器人每年出货量为1200万台,行业预计从工具到机器人的转化率大概可以达到50%甚至更高,也就是说,自动割草机的年出货量将超过600万台。


技术上,由有边界转向无边界是共识,激光雷达在沿边精准割草、防止碰撞和避障方面具备优势。邱纯潮预计,未来带激光雷达的产品占比可以达到60-70%,割草机器人订单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开始逐步放量,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会是交付的集中高峰期。


割草机之后,无人配送有望成为泛机器人领域下一个快速爆发的领域。新石器、九识、白犀牛、Coco Robotics等企业,均在速腾聚创的合作版图中。


“其中E平台全固态数字化激光雷达最受欢迎,得益于自研芯片带来的高性能可定制优势,其他车规产品也下放到这个市场。”邱纯潮说。


2018年起,速腾聚创就围绕芯片业务展开布局。当模拟信号转换器、放大器等功能芯片还是主流时,这家公司从SPAD-SoC数字化芯片切入,并在2022年推出E平台首款产品E1。叠加细分行业的爆发,不同需求出现,行业从数字化来到定制化时代,成熟架构和芯片的优势进一步凸显——新品周期可以从一年缩短至三个月。此外是降本作用,邱纯潮指出,自研量产SPAD-SoC,相比于SiPM架构,估算下来成本能节约超过70%


呈现在财报上,公司盈利能力正在改善。期内,毛利7701万元,同比增长73.1%;整体毛利率达23.5%,同比提升11.2个百分点;同时净亏损收窄至9878.6万元,同比改善24.4%“核心原因在于毛利水平较好的泛机器人产品销量翻倍,而且通过自研芯片和成本控制,在车载ADAS产品上也改善了毛利率。”邱纯潮提到。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Post

球友直播-足球篮球体育直播平台 – “算力新贵”协创数据70亿抢购服务器,财务高压警报拉响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 | 张艺 算力租赁新秀协创数据(300857.SZ)正将自身推向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赌局。 5月28日,协创数据公告,公司拟向多家供应商采购服务器,合同总金额预计不超过40亿元,公司购买服务器主要用于算力租赁服务。 这是继今年3月初30亿元采购后,近三个月来第二次大规模投入。 界面新闻发现,协创数据加速狂奔的算力租赁业务背后,财务高压警报已拉响,同时公司还面临采购风险、业绩兑现两大问题。 首先,近70亿元的重金投入,对协创数据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公司去年营收也才70亿出头。公司财务压力陡增,资产负债率由2024年末的55.66%大幅上升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65.80%,增加超过10个百分点。 最新一批设备的交付就在7月,资金支付周期较短,届时,协创数据资产负债率或继续上升。公司如何在业务扩张的同时保持财务的稳健呢? 其次,在国际贸易纠纷之下,服务器采购渠道是否通畅,也是协创数据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首批30亿元算力服务器是否已完成交付并投入使用?未来算力租赁业务何时能贡献业绩? “算力业务放量会在下半年。”协创数据证券部人士回应界面新闻称,公司目前算力业务供不应求,订单饱满。因此推进第二批采购。 二级市场对算力业务的拓展给出肯定态度。协创数据股价连涨两日,涨幅12.29%,最新股价80.04元/股,最新市值27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正值协创数据高管层的集体减持窗口期,叠加控股股东年内套现6亿元背景,市场隐忧难消。 急速扩张推高财务杠杆 协创数据为消费电子制造业起家,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在算力服务领域的布局及建设投入。 协创数据高管表示,当前中国能够支撑大模型训练的高端智算中心相对较少,高端算力相对不足。协创数据将抓住机遇,打造万卡集群的智算中心。 近三个月,公司两次披露算力资产购买公告,合计金额不超过70亿元。 协创数据对算力业务的期待颇高。公司认为,本次交易完成后,将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要素支撑,对公司开拓市场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

welcome-球速体育 – 国泰航空在深圳启用内地最大规模办公室

文中图片由界面新闻记者拍摄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香港最大航司国泰航空在内地的业务版图持续扩充。 7月8日,国泰集团数码与信息科技深圳办公室揭幕。这是集团在内地规模最大的办公场所,可容纳超过200名员工,将重点承担全球范围内的系统开发、质量保证及技术支持任务,同时聚焦中国市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这是国泰集团位于大湾区的第三个IT办公室。继香港总部的IT办公室后,集团去年11月还在广州开设了第二个IT办公室。国泰数码部总经理邹铭诺接受界面新闻等采访时提及,目前集团IT团队有超过1000名人员,其中大湾区内地城市的IT员工已经达到150人,预计今年年底将增加至200人,较2024年底增长一倍。 国泰深圳IT办公室 拍摄:张熹珑 疫情之后,这家航司加大了对内地一线员工的招聘力度。今年3月的业绩沟通会上,公司方面提及,面向内地招聘的乘务员已超过500位,到年底预计会达到1000位,另外有60多位内地见习飞行员正在接受专业培训,将在年内加入第二副驾驶岗位。 如果说乘务员和飞行员扩招是为了弥补疫情期间的一线流失,那么IT人员的招聘则是出于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在国泰航空2024年公布的千亿港元投资计划中,数码和信息科技是重要的一环。国泰集团行政总裁林绍波在开幕仪式上提及,公司每年在数字化科研、开发、人才方面的投资均超过30亿港元,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等方面。现在,已有接近100个数据模型,涵盖客户服务、航班运行、机场运行、后勤自动化应用等多个业务领域。 国泰的航班数量已在今年年初恢复至疫情前100%的水平,人力瓶颈不再是影响行业复苏的因素。不过,随着香港机场三跑道系统在去年11月启用,机场整体运力将增加50%,也给航司带来了挑战。 邹铭诺告诉界面新闻,由于运输规模大幅提升,运营效率和水平是否跟得上是一个问题。“我们搜集了大量飞行数据和运营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模型模拟三跑系统里所有飞机运作、乘客来港出发和转机的所需时间,从而让团队调整运营安排和资源安排。”此外,集团也从去年7月开始,把AIGC技术加载到聊天机器人上,现在超过八成对话能在聊天机器人里完成回答。 今年4月,国泰集团公布了新的子公司“国泰创科”。国泰数码及信息科技董事方逸翔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提及,成立该公司的一个目的在于推广研发成功的数码产品,其中主力推广的是飞行员使用的“电子飞行文件夹”APP,这样一来也可以增加收益,从而投资新的科技产品。 “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发现要完成所有工作,需要扩大人才的版图,项目开展离不开内地的技术支持,因此开设了广深的IT办公室。例如之前小程序、聊天机器人的开发,在香港定了大方向后,让广州团队配合进行设计和开发。”邹铭诺指出,三个办公室在分工上没有硬性的行政区分,香港更多作为策略制定角色,开发进程中,软件测试、科技调研等工作会跟深圳和广州的团队合作。集团的“数码及资讯科技培训生计划”也已经延伸到内地,在广州、深圳已有培训生进行实习和工作,以进一步挖掘IT人才。 据香港劳工及福利局于去年11月发布的最新一轮人力推算报告,预计到2028年,香港整体人力短缺达18万人。其中,航空业的人力供求差额为1.8万至2.3万。高需求职业除了飞机工程师、飞行员、乘务员、飞机维修技工外,也包括数据分析师、信息科技及数码化人员。 该报告提到,随着业务运作模式的转变及科技应用增加,各行各业对数码化相关的新兴工种,如人工智能专家、数据分析师及信息科技和数码化专家的需求殷切。应用自动化及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效率及生产力的做法日益普及,涵盖航空、酒店、零售及银行等行业。 值得指出的是,国泰深圳IT办公室位于前海。前海是四个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之一,又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在跨境执业、税收优惠、跨境人才准入、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具备政策先行优势。 之所以选址前海,邹铭诺分析指,从政策端看,前海拥有“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的定位;而在产业方面,具备科创资源和人才优势,坐拥不少科技公司的总部。“我们进行数字化转型,除了科研项目,另一个重点是探索AI的应用落地,这也是前海的强项。” 截至2025年4月,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已聚集港资企业8000余家,吸引了东亚银行、大新银行、恒生前海基金、思谋科技等港资企业“落子”,《前海规划》设定的2025年11000家港资企业目标已接近达成。 邹铭诺提及,由于深圳跟香港更近,会承担更多POC(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的功能,聚焦前沿科技。因此深圳办公室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设置了开放的创新空间,展示深圳、广州、香港团队合作验证的成果,在技术成熟时会将产品推出市场。对于之下,广州办公室初期主要运营比较成熟的数码产品。 […]

蓝鲸体育-蓝鲸NBA直播|中超直播|英超直播_蓝鲸体育官网 – 【专访】西昊董事长罗慧平:年销售额将破20亿,但人体工学椅行业仍未爆发

图片来源:西昊 界面新闻记者 | 梁宝欣 界面新闻编辑 | 林腾 “从2017年之后,我们每年都有30%—50%的增长,预计今年有望突破20亿销售额。我们在国内的人体工学椅市场排第一。”深圳西昊智能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慧平对界面新闻说。 西昊是一家人体工学椅公司,成立于2011年,总部位于深圳宝安,供应链在佛山。西昊给界面新闻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西昊的销售额近16亿元,产品进入到85个国家和地区,年销量突破150万件。 “我们明年应该会有一个现象级的产品出现,预计单款目标销量达到百万级”,罗慧平兴奋地向记者算起了“业绩账”,西昊的目标是未来10年持续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长——按30%的复利计算,3年就能实现规模翻倍,5年则能翻两番。 找不到工作,被逼创业 罗慧平是80后,在刚毕业三年的时间里,就换了多份工作。后来因过去履历不好看,难再找工作,便决定创业。 他笑着说,“找不到工作了,就自己给自己安排了一份工作,去创业。” 选择人体工学椅这一赛道,主要受家庭影响。当时罗慧平与家人一同创业,而其家人此前就从事家具生意,主营产品是椅子,还曾协助一个中国台湾品牌在华南地区搭建连锁专卖店。 开始创业那会儿,罗慧平就发现,用户对人体工学椅这类产品的认可度特别高,需求也旺,价格还卖得很贵——2007到2009年的时候,一张人体工学椅能卖到一万多,一套下来两三万,这样算下来,一家专卖店一个月也能做上百万元的业绩。 “刚好有机会就自己做这个产品,当时做线下成本很高,就想着如何降低成本。借着淘宝兴起,我们把产品放到线上,解决了用户选择少、购买不便的问题。坚持做了两年后,拥抱互联网的变化,从淘宝、天猫开始正规化运营。”罗慧平说。 2011年,罗慧平正式创立西昊的品牌,同时也吃到了最早的一波国内电商红利,2013年销量就破亿了。 不过,到了2014年底,人体工学椅市场趋于同质化,西昊陷入竞争劣势,产品价格从8500元跌至600元,积压了上千万库存,面临资金周转难题。因缺乏成本控制与低成本运营能力,西昊开始转型:收缩业务聚焦核心,投入技术创新,避开同质化。 久坐族的需求觉醒 CBNData数据显示,2024年人体工学椅线上市场同比增速达到43%。这背后是庞大的腰椎病患者。国家卫健委数据,2015年中国腰椎病患者已超2亿,且年增百万级;《2025人体工学座椅消费趋势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腰痛患者将达8.43亿。 罗慧平说:“大家经历了十几年的长期久坐办公之后,这个腰实在受不了。因为痛才觉醒,因为觉醒就愿意在这方面去投资。” 这种需求升级推动产业进化。中国办公椅最初是“打字椅”,上世纪80—90年代常见,仅靠两个海绵垫支撑背部,结构简单到几乎没有“设计”可言,仅满足“能坐”的功能。随着用户需求的升级,单一的支撑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强化腰部支撑、增加颈部托举等细分诉求相继出现,推动着椅子从“基础坐具”进化为“多维度支撑工具”。 2014年,面对同质化困境,西昊因响应用户需求实现突破:当时有用户提出希望人体工学椅腰部支撑可调节,罗慧平带领团队研发出带四向调节腰枕的M18产品,以差异化优势走出低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