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娱乐|品质驱动体育发展,专注打造竞技直播未来 – 丽珠集团银屑病新药临床战胜进口明星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李科文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7月21日,丽珠集团公告,公司1类创新生物药LZM012用于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治疗的III期临床试验成功达到主要研究终点。


7月22日,丽珠集团向界面新闻记者介绍,LZM012是中国首个、全球范围内第二个完成III期临床阶段的IL-17A/F双靶点抑制剂。此外,这是中国银屑病治疗领域首个且唯一采用阳性药物对照的创新药临床研究,也是该领域临床疗效主要终点设置标准最高(唯一选择PASI 100应答,即100%皮损清除)的研究。


界面新闻还从丽珠集团了解,LZM012在本项研究中直接采用头对头(head-to-head)研究设计,对标全球IL-17A靶点标杆药物司库奇尤单抗(可善挺®)。LZM012在III期研究中击败了司库奇尤单抗。


司库奇尤单抗是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IL-17A单抗,是当前销量最好的IL-17靶向药物。据医药魔方,司库奇尤单抗2024年全球销售额为61.41亿美元(约合440.6亿元人民币)。


界面新闻还了解到,丽珠集团近期已就LZM012治疗成人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适应症,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提交上市许可申请前的交流申请,推进LZM012的上市进程。


但关于LZM012后续的商业化计划,丽珠集团未对界面新闻记者作出回复。


国内银屑病市场规模约700亿元,但现有治疗手段难以满足患者需求,这让丽珠集团看到了机会。


据华福证券,中国银屑病市场将进入提速高增阶段,国内银屑病人群约680万人。据沙利文国内银屑病用药市场2022年为14.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3.32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99.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3.17亿元)。


目前,中国银屑病治疗市场主要由三类药物瓜分:TNF-α靶点、IL类抑制剂和小分子抑制剂。


据华福证券,以2023年银屑病靶向药物销售占比情况为例,TNF-α靶点药物占比21%,IL类抑制剂占比24.5%,小分子抑制剂占比0.4%。


界面新闻记者李科文制图


LZM012正值TNF-α类药物逐步退出主流的替代周期。


TNF-α类药物因为耐受性、复发,甚至可能加重银屑病等副作用,逐渐在银屑病治疗领域失去主导地位。疗效更佳的IL类抑制剂将是未来银屑病治疗的主流。


LZM012若在未来能成功上市,凭借更高的安全性,很可能会和IL类抑制剂一起瓜分TNF-α类药物的市场,享受整个品类增长带来的红利。


LZM012真正的竞争对手其实是同代的IL类抑制剂。


其中,IL类抑制剂又细分为IL-17和IL-23。目前国内已上市如恒瑞医药的夫那奇珠单抗、智翔金泰的赛立奇单抗,均为IL-17A单抗。


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双靶点IL-17A/F在同类产品中被认为最有潜力。据华福证券,从靶点的疗效来看,其分析认为,IL-17A/F优于IL-17A,IL-17A大致和IL-23p19相当,IL-23p19又略好于IL-23p40。


LZM012就是一款IL-17A/F双靶点抑制剂。它在同类药物中的直接竞争对手,只有优时比的比奇珠单抗。


但比奇珠单抗在国内仅获批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适应症尚未引入中国。这也给了LZM012一个机会。其有望成为国内首款获批银屑病适应症的IL-17A/F双靶点抑制剂。


更高疗效的IL-17A/F不仅会吞掉TNF-α药物让出的市场,还会直接从现有IL抑制剂手中抢走份额。


界面新闻从丽珠集团获悉,LZM012 III期临床数据显示,相比IL-17A靶点标杆药物司库奇尤单抗,LZM012起效速度更快,短期疗效优异,长期强效持久。


临床结果显示,LZM012组第0周给药1次后第4周PASI 75应答率即可达65.7%,司库奇尤单抗对照组W0/1/2/3给药,第4周PASI 75应答率为50.3%。


即LZM012只打一针,4周后65.7%患者皮损改善75%以上。司库奇尤单抗四针方案后有50.3%患者皮损改善75%以上。


临床结果显示,LZM012组第12周PASI 100应答率为49.5%,司库奇尤单抗对照组为40.2%,组间差值95%置信区间下限>-10%且>0%。


即12周后,LZM012让49.5%的患者皮肤完全清除(PASI 100),司库奇尤单抗只有40.2%。


但价格仍是关键因素。比如目前销量最好的IL-17靶向药司库奇尤单抗,医保后单支价格是870元,首年治疗费用约2.78万元,之后每年大概2万元。如果LZM012能把价格压下来、并顺利进入医保,就有机会直接撬动现有IL抑制剂的存量市场。


此外,在集采和仿制药冲击下苦苦寻求突破的丽珠集团或许终于迎来下一个增长引擎。


据年报,2020年至2024年,丽珠集团实现营收分别为105.2亿元、120.64亿元、126.3亿元、124.3亿元、118.12亿元,同比12.1%、14.67%、4.69%、-1.58%、-4.97%;实现净利润21.31亿元、19.52亿元、19.56亿元、18.98亿元和23.04亿元,同比45.82%、-8.41%、0.18%、-2.96%和21.44%。


界面新闻记者李科文制图


其中受冲击最明显的是丽珠集团的化学制剂板块。从收入结构来看,化学制剂也是丽珠集团的核心板块。这个板块又分为消化道类产品、促性激素类、精神类以及抗感染及其他产品。2024年,化学制剂实现收入61.19亿元,占总营收的51.8%。


在2024年年报中,丽珠集团也提到,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还是集中在化学制剂领域。核心产品注射用艾普拉唑钠由于国家医保谈判降价,销售收入有所回落;注射用伏立康唑中标第八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也进入了第九批集采目录,这些政策正式落地后,相关产品的销售同比明显下降。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 Post

BWIN必赢·国际(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 广州写字楼租金持续下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企业新增租赁需求走弱、缩租现象频出,导致广州写字楼空置率攀升。 7月9日,第一太平戴维斯发布2025上半年广州房地产市场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市平均空置率同比上升4.1个百分点,期末录得22.6%。 界面新闻统计发现,目前广州写字楼空置率已攀升至近十年高位。2022年之前,广州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常年保持在10%以下。2022年后,空置率呈现走高趋势,不同市场机构数据显示,这一年年底空置率达到15%左右,到2024年底则进一步上升至接近20%。 作为典型的to B业态,写字楼租赁是区域经济兴衰的“晴雨表”,而空置率、租金等指标衡量着写字楼市场需求度,反映了企业活跃程度。其中,20%是国际公认的空置率“警戒线”。 空置率持续走高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租赁需求不足。第一太平戴维斯华南区市场研究部负责人谢靖宇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提及,上半年,企业普遍继续执行严格的成本控制战略,选址青睐于租金门槛、租用成本更低的物业,且鲜有面积扩张需求,市场整体办公增量需求有限。 上半年,广州写字楼净吸纳量为3.7万平方米,较上年同期回落21.2%。租赁交易以降本增效主导的搬迁(比重60.6%)为主,而新租(比重12.1%)、扩租(比重4.5%)的需求持续不振。谢靖宇认为,目前市场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寻求更高性价比物业的搬迁成为主流需求。不过,相对亮眼的是,1500到3000平方米的面积成交量占比对比去年年底有所提升,达到28.8%。 “其实空置率上升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在亚太地区,除了新加坡和东京,其他国家和城市都有这个问题,这也是由于受到经济运行状况、全球地域政治影响,大部分企业缩减成本。而广州在一线城市中,已经是相对平稳的状态。”谢靖宇说。 在2020年以前,一线城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规划发展了大量甲级写字楼。其后新冠疫情冲击下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但前期已经规划好的写字楼仍在入市,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 根据报告,上半年,市场共八个新项目交付入市,合计带来32.3万平方米供应面积。期末,广州甲级写字楼市场总存量升至750.6万平方米,同比扩张6.1%。第三季度,预计将有9.8万平方米新增供应入市,推动总存量升至760.3万平方米。届时,市场存量规模将较2024年末扩张5.9%。 谢靖宇提到,这是自2016年来广州写字楼市场再次进入供应高峰的一个年份。对租户来说,留在核心区还是去次核心区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而对整个市场来讲,空置率和租金下降的压力会持续增大。 供求关系决定了甲级写字楼的租金走势。租赁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租金继续承压下行。截至上半年底,广州租金指数累计下降4.5%,平均租金为每平方米每月127.4元。 可以说,这创下了近十年来的租金新低。据界面新闻统计,2013年以来,广州写字楼租金长期保持每平方米每月160元以上,2020年前后达到最高峰,约每平方米每月190元。也就是说,目前写字楼租金仅是五年前的67%左右。 这同样是其他一线城市面临的难题。据世邦魏理仕统计,上半年,北京、上海写字楼租金分别为每月每平方米241.7元和247.2元,对比2024年底降幅分别达到5.5%和3.0%。截至上半年末,北京、上海写字楼空置率为20.2%和22.4%。 而深圳空置率则逼近30%。第一太平戴维斯华南区商业楼宇部负责人黎青山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一个原因在于深圳的存量远大于广州,幅度达到30%到40%,且每年的新增供应也更多,“对比来看,现在广州的新增供应有所减少,上半年新增约30万平方米,而往年半年度的高峰供应可以达到50-60万平方米。” 对于一线城市而言,项目去化压力正在增加。第一太平戴维斯广州董事总经理暨华南区副董事长刘蔚海向界面新闻表示,过去半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广州无论是商业的写字楼、零售还是住宅市场,都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展望下半年,仍处于存量优化的阶段。 今年以来,美国关税政策及其所带来的复杂财政影响加剧不确定性,进而对制造业及外贸等行业的营商信心及企业经营造成冲击,相关行业写字楼租户在业务扩张及企业房地产决策方面也更加谨慎。 […]

k1体育 – 十年品牌 值得信赖 – 从手机链到汽车链,深圳领益智造正式杀入“人形机器人链”

图片来源:领益智造 界面新闻记者 | 梁宝欣 界面新闻编辑 | 林腾 6月26日,领益智造(002600.SZ)正式宣布进入机器人领域 ,并对外阐释公司在机器人业务上的产业定位 、核心优势、组装产线与产品,以及机器人应用场景落地开发的成果。 “公司将以消费电子等现有业务为基础,通过业务拓展提升能力,为机器人赛道的发展提供支撑。机器人业务将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曲线”,领益智造董事长曾芳勤在接受界面新闻在内的采访时提到。 根据介绍,领益智造的目标是成为全球TOP 3的具身智能硬件制造商。公司对机器人业务的定位是“三位一体”的具身智能:一,专注核心零部件、总成研发设计;二,全方位硬件服务;三,为机器人提供完备的工业应用场景落地开发。 其中,在核心零部件、总成研发设计方面,领益智造对具身智能硬件业务做出了相应的规划,将推出零部件加工、组装,丝杠、减速器、关节、整机硬件ODM等一站式服务的核心零部件、模组服务,产品矩阵形成“百货市场”,并实现综合降本可达50%以上的系统性、全链路的“瘦身中心”。 领益智造副总裁、机器人业务负责人杨新宇表示,公司将在制造优势基础上,应用到具身智能业务,联动上下游产业链,形成生态。 6月18日,领益智造公告称,拟变更部分募集资金用途,新增募投项目“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及整机代工升级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5000万元。 这次方向确定,标志着领益智造在手机产业链、汽车产业链之后,正式进入“机器人产业链”。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的当下,产能不足已成为制约行业规模化落地的核心瓶颈。除此之外,领益智造管理层表示,目前行业远未实现标品化。而由于行业尚未标品化,导致内耗严重 —非标准化产品需反复进行设计与生产投入。 领益智造高级副总裁蒋萍琴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相当于智能手机发展初期,未来市场空间可达十万亿规模。公司凭借工艺制程、自动化积累及全球化布局,有望在工业生产领域率先实现落地,如货物搬运、精密电子组装等场景。 据记者了解,目前,领益智造已有多条滚柱丝杆、空心杯电机、减速器、灵巧手结构件产线及核心零部件组装产线,并为客户提供从“底盘组装”、“升降模组与腰部组装”、“双臂组装”、“夹爪与头部组装”、“电气组装”、“标定”、“性能与疲劳测试”,到“外壳组装与打包”的完整整机组装服务。 公司的灵巧手组装线也已实现量产。同时,公司已为多家具身智能企业提供了多款机器人的应用落地开发和整机组装服务。 曾芳勤表示,消费电子与机器人领域在制造需求层面存在显著共性:二者均对制造精密度、一致性有严格要求,且需构建大批量生产的能力与体系化系统。在客户合作方面,公司坚持多元化,不会将业务重心单一押注于某一家客户。 谈及机器人业务的规模化节点,她指出不同模组的规模化标准存在差异,通常年产30万个以上即可实现规模化运营。 据了解,领益智造已与国创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近期,双方已就意向订单达成一致,领益已向国创中心发出“百台”意向订单,支撑领益机器人“双百”计划的同时,双方共同推进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场景落地应用能力,并由领益为国创中心机器人提供关键零部件。此外,领益智造年内还与智元新创、强脑科技、越疆科技等具身智能客户建立合作。 […]

黑白体育(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 广州极飞科技押宝农业无人车,破解无人机场景受限问题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无人机市场出现增速放缓,来自广州的厂商极飞科技正在寻找新增长曲线。 6月5日,极飞科技发布了两款农业无人车产品,两款产品分别为四驱版的R100和六驱版的R200,具备植保作业喷洒、遥控、通信和全自主作业能力,最大载重分别为150公斤和280公斤。 极飞科技创始人兼CEO彭斌向界面新闻表示,第一批无人车计划在6月底开始大规模发货,接下来一两周会率先进行小批量的用户推广使用。 这是极飞科技第三次发布农业无人车。2019年和2020年,公司先后发布了R80农业无人车和R150农业无人车,公司方面称,R150农业无人车是量产车型。 不过,农业无人车彼时未激起太大浪花。彭斌此前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提到,无人机是公司的主力产品,有八成收入来自无人机。 国内农业无人机市场经历了10多年发展,应用场景从最初的农药喷洒,逐渐扩展至播种、施肥、吊运等。目前,我国农业无人机保有量超20万架,无人机的作业面积超4亿亩。从打药、施肥、播种,到运输、监测灾情,无人机成为不少农场的标配。 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在发布会上透露,过去半年,农业无人机产品线的销售按年增长超过了33%,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合作伙伴渠道经销商已经超过了900家。 对比之下,无人车仍在起步阶段。彭斌提到,一个拖慢节奏的因素在于价格,前几代无人车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价格在5-6万元,对于很多农场主而言是一个几乎不可接受的价格,因此无人车此前主要投放在海外市场,国外农场主的农场投入成本比较高,可以承担这个价格。 不过,无人机并不能触达所有农业场景,果园和大棚两个场景是其局限所在,无人车将填补这一空缺。 彭斌分析指,一方面,大棚种植的作物一般都有顶棚,这会遮挡无人机所要接收的卫星信号,大棚里的一些基础设施也可能遮挡无人机的飞行方向,所以目前大棚种植中几乎没有无人机覆盖;另一方面是架式种植的果园或者农场,无人机擅长顶部喷洒,但不适用于侧面喷洒,因此这些场景里无人机覆盖率也很低。 “无人机购入后可能还有撞击维修、故障维修等费用投入,其操作难度也比地面设备难很多,且受限于作业环境。比如,无人机非常依赖于卫星信号的提供,在防风林边上作业时要始终保持5至10米的距离,这些操作难度也阻碍了这项技术深入更广阔的农村地区。”彭斌说。 农业无人车有望破解无人机场景受限的问题。以新发布的产品为例,R100可以覆盖大部分的大棚作业和部分架式果园,R200可以覆盖更高的矮化密植,例如柑橘、柠檬等作物。无人车的行走速度可以达到1.5米每秒,相较于人力行走速度为0.5米至1米每秒,作业速度可以提升1至2倍。 彭斌表示,无人车的优势也在于,由于有了遥控的功能,可以人药分离,无人机可能要在现场观察作业环境,而无人车操作过程当中用户可以坐在设备房里进行遥控。 极飞科技押宝无人车生意,亦是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国内植保无人机经过前几年的高速爆发,增速已有放缓迹象。中商产业研究院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至2024年,中国植保无人机市场规模从116.34亿元增长至171.26亿元,年增速从27.44%下滑至14.17%。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植保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194.62亿元,增速预计为13.64%。 在植保无人机行业,极飞科技和大疆创新互为竞争对手。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我国植保无人机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大疆创新和极飞科技手中。大疆创新占比54.82%,排名第一;极飞科技,占比为37.59%,排名第二。 “始终有一个龙头老大也是有压力的,我们认为还是要通过创新来解决,希望有多种产品线支撑,来改变所处的行业现状。”彭斌此前提到。 […]